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我国CPU产业反思:产业化仍是难解的痛

报告出处:慧聪网  发布日期:2005年09月21日 09:00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电脑
调查时间:2005年9月
调查机构:慧聪网
报告来源:慧聪网

报告内容:

  “七芯照耀中国”曾被用来形容我国CPU设计成果群体突破的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CPU产业发展远比预想更加艰难。面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和未来3C市场的机会,国产CPU何去何从?本报今日和下周五分上下两篇,将从产业化、市场定位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路线等方面,对我国CPU产业的“芯”路历程进行反思。

  悄然之中,从2003年开始,我国CPU产业一下子成为芯片设计主旋律,SoC开发成为IC设计公司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标准。然而,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中,这个领域似乎将我国产业界的热情和锐气磨平,集体进入的蛰伏期,不仅技术突破和技术开发速度远远达不到“摩尔定律”的设定,而且产品的推出和应用的扩展似乎也陷入泥潭。在思索我国CPU产业发展之路中,“国际壁垒”成为我国产业发展举步艰辛的核心问题,其中包含着从研发到产业化过程,CPU市场取向和知识产权(IP)等。

  产业化困难重重

  回想起我国第一颗CPU“方舟一号”产业联盟的组建,和紧随其后的神州龙芯产业联盟,颇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之感慨,而也正是从2003年那一年开始,我国产业界陆陆续续发布了多款针对不同应用的CPU核心,被称作“中国芯群聚突破”的一年。但是,这种群聚突破并没有带来人们渴望的产业化效应。从1988年开始从事CPU研究的北京多思集团董事长刘大力说,我国CPU产业存在科技浮躁之风。在对比技术实力、投资环境、市场规模及占有率之后,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形势才是发展我国CPU产业应该致力的重点。

  国产CPU发展,产业化一直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目前国内整机厂商数量并不少,在总体IT制造业领域中,我国IT整机厂商数量已经达到世界前五名之内。苏州国芯总经理华克路指出,我国整机厂商对本土CPU采购和应用的态度十分谨慎,对国内IC设计公司信心严重不足,这也成为发展国产CPU产业的要害环节。这样的局面促使CPU设计开发公司必须要组建紧密的产业联盟,保证开发产品能够有所依托。

  以神州龙芯早期建设的产业联盟来看,在整个“龙芯产业联盟”中,产业链的大概结构为:中科院计算所作为CPU芯片开发者控股神州龙芯公司,负责整体技术框架建设,然后交由神州龙芯进行产业化运作销售;接下来在前台和后台系统中,分别由海尔和曙光负责,设备则是网络计算机(NC)以及“龙腾”服务器;中软、中科红旗、长城长软则在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等方面进行协调。“龙芯产业联盟”将形成最基本的产业运作链,以便于“龙芯”CPU进行产业化运作。而这仅仅是针对一个产品已经如此复杂,如果跨行业、跨领域实现通用,所需要的产业联盟投入更将难以想像。

  市场定位决定生死

  高端通用CPU的市场状况更是决定产品生死的关键,在开发成本高昂、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缩短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研发金额数倍的可操作市场,芯片发展必将受到大幅度影响,而恰恰是这一点也在限制着我国CPU产业的发展。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程旭教授曾经指出,CPU本身就是一款高端SOC芯片,而对于SOC芯片产品而言,从核心技术应用把握上来看,我国必须要进入到这一领域之中去,否则将失去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但是对于SOC产品开发而言,IC设计公司应该慎重选择。程旭教授指出,以目前SOC产品为例,进行一个SOC产品开发所需资金约3000万美元,按照投入和产出比率来计算,至少需要有五倍研发资金以上的市场规模才能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也就是需要企业自身拥有1.5亿元的市场规模,而这样市场规模的产品开发几乎完全在国外。

  对于我国而言,核心CPU产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议题,核心技术积累、产业链上下游建设、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方面都将是庞大的投入。“大有大作,小有小作”对于市场的理解本都不同,故立足点也不十分一样。从我国整体产业来看,本身市场容量和能够形成辐射影响的区域潜在价值难以估计,但存在一个“中国Intel”和若干个立足于中低端市场的大公司并不会显得拥挤。

  对于高端市场,香港文化传信集团高级副总裁刘信之博士指出,发展CPU核心技术产业,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工程,因为所有的电子组件,如硬盘、内存等都需要配合其制定的技术标准来运作。一个成功的中央处理器,必须有其技术标准的优势,而其开发费用(包括设计及形成工业配套)不低于7亿至8亿美元,若要能为业界广泛采用而成为一个应用标准,其需要的投入更是以数10亿美元计。因此,作为产业链最高端,其能形成的产业格局,所需的投入和面对的风险,将是天文数字。

  刘信之博士进一步强调,当今时代,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独自承担CPU产业重任。故此,政府不应采用“人海战术”来鼓励多芯公司发展,而应该是选择条件较成熟的企业为核心,并相应组织生产制造业、零部件配套及各类应用环节的配套,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个“中国的Intel”。

  而苏州国芯公司总经理华克路则表示,国内应该首先抓住嵌入式MCU产品的产业化,这是最有条件、最有机会做大的CPU产业。同时,在市场方面则需要紧密和整机厂商合作,寻求整机厂商需求进行合作。华克路指出,在这一层面中主要有四点需要把握,首先是要寻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特别是受国家政策保护的市场;其次,成本在1000元以下的整机产品的SOC芯片;第三则是采用国际化的生产环节和质量保证体系;最后则要和整机厂家结盟,联合开发产品。

  国产CPU产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存在着诸如产业化牵扯广泛,举步维艰;上下游支撑困难,难以本地化生产;下游整机厂商存疑,应用支持方案匮乏等诸多问题。而在此之外,市场和IP的国际壁垒以及面对国际市场的高端垄断地位则更难克服,我国CPU产业未来发展之路如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