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我国IPTV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报告出处:通信世界  发布日期:2005年09月21日 09:02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通讯
调查时间:2005年9月
调查机构:通信世界

报告来源:通信世界

报告内容:

  早在1999年微软便力推“维纳斯计划”,试图将中国庞大的电视机资源与互联网接轨,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时过境迁,今天这一梦想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2004年5月,中国网通与IDG等合资组建的“天天在线”获准运行。2004年8月,央视网络电视在上海落地。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为大学生提供IP电视服务,广州、上海、哈尔滨等地也相继开通了电视终端上的IPTV业务。

  一、 我国IPTV市场现状

  1.用户情况

  IPTV业务终端可以分为PC机、手机、电视机三种类型。根据CNNIC的统计结果,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了4160万台,上网用户总人数为9400万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关于手机用户,据报道,截至2005年7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了3.68亿户,超越4亿大关指日可待。关于电视机用户,目前我国拥有的电视机已经超过3亿台,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470万户。上述用户都是IPTV业务的潜在用户,为IPTV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目前已经开通IPTV商用或试商用业务的城市中,哈尔滨网通IPTV业务自2005年3月份开通到6月底,用户已经发展到2万多户。

  2.运营市场现状

  (1)广电、电信网络各有优劣势

  电信网络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P2P等业务的存在,电信企业很难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资源,缺乏QoS保证;同时由于用户接入绝大多数采用的是DSL技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IPTV业务开展的需要。而广电网络目前主要是HFC网络,缺乏交互性。

  (2)电信、广电内容提供商开始合作

  电信的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交互式图文或者是一些录播的影视及片断,其优势在于交互式处理经验丰富,除了电视节目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许多免费的信息,劣势在于缺乏像电视媒体那样的制作和经营经验,无法提供高度清晰图像的编解码格式。而广电行业目前已经实现台网分离,这使得电视台能够专注于节目内容的制作,其优势在于节目源和新闻制作内容丰富,劣势在于缺乏相关辅助内容和交互式内容的制作和运作经验。

  目前,中国网通旗下的“天天在线”已和星美传媒签约。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先后开通手机电视业务,支持通过手机上网收看电视节目。

  (3)电信、广电CDN(内容分送网络)相差悬殊

  CDN起初只是一个互联网概念,是为了加快用户的访问速度而建立的网络。在IPTV业务中,由于电视观众对视频信号的高质量及实时性要求,CDN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承担着提高用户响应速度的重任,而且还要减轻巨大的数据流量对骨干网的压力。由于CDN概念起源于互联网,因此电信运营商一般都已经具有相当长时间的CDN网络运作经验,而广电企业却还没有任何CDN网络的运作经验。

  (4)广电运营商已经有部分获得了IPTV运营许可,电信行业仍受限制

  虽然国外电信运营商已经纷纷开始提供各类IPTV业务,然而在中国,电视属于广电系统,IP属于电信领域。广电重要人士曾宣称:“开展网络电视及通过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必须经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取得相应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3.制造市场现状

  IPTV所涉及到的中间件、管理平台、基础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供应都来源于制造业和IT业。事实上,我国的终端设备制造商早已开始相关终端的研发和生产工作。目前,终端设备制造商研发的数字电视一体机已能够同时支持数字电视接收功能与IP功能,包括TCL、康佳、长虹等家电厂商都陆续推出了支持IPTV业务的产品。

  二、 我国IPTV市场发展趋势

  1.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电视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宽带用户数和手机用户数正处于高速增长中,并且IPTV业务也越来越完善,因此消费市场必将快速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用户数快速增长

  据专业咨询公司调查报告,未来5年内在线娱乐市场将增长3倍,主要驱动力是电信公司提供的IPTV服务。该报告预测到2008年中国宽带用户将增加到1亿户,如果其中有20%成为网络电视用户,那么IPTV用户数将会达到2000万户;如果目前的有线电视用户有20%在2008年之前成为网络电视用户,那么用户数将会达到2000万户;移动用户到2005年年底估计会超过4亿,如果其中的5%在2008年之前成为网络电视用户,那么用户数也将会达到2000万户。在这个基础上,估计到2008年IPTV总用户数将会达到6000万。

  (2)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靠天线接收的简单电视节目,即使是现在种类繁多、绚烂夺目的有线电视节目,也有许多用户在抱怨“翻来覆去的只有那么几个节目”。用户的口味正在一点点地提高。

  (3)用户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从电视用户的消费情况来看,从原来的免费收看到现在收看各种各样的付费节目,用户已经逐步转变了消费观念,付费用户正在逐年增加,用户的消费水平也正在逐年提高。

  2.运营市场发展趋势

  在我国,IPTV运营只是刚刚起步,电信、广电两大行业就已经开始了这块蛋糕的争夺战。具体表现在运营市场上,其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点。

  (1)电信与广电网络提供商加紧进行网络升级改造

  电信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带宽仍然需要扩充,以适应IPTV的高带宽传输要求。目前,我国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是DSL技术。然而,由于DSL存在速率低、带宽小、出线率不高等缺陷,无法满足交互式业务和数据传输量超大的IPTV业务需要。因此有人认为FTTH将会先与DSL共存并最终取代DSL。现在,我国已经开始试用部分FTTH产品。

  广电网络运营商现有的电视传输网络主要采用HFC网络,并且是单向的,要适应IPTV业务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双向改造。改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铺设一个具有反向传输功能的网络,二是直接利用电信网络实现反向命令传输。第一种方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方法比较可行,可以通过机顶盒技术,使用电信网络来完成。

  (2)电信与广电内容提供商逐渐融合

  目前,不论是为电视终端用户还是为计算机终端和移动终端提供IPTV业务内容,其内容提供商都属于广电行业,主要原因在于电信行业内容提供商并没有获得广电总局的许可。而且在1999年,国家曾发布“75号文件”严格禁止广电、电信两大行业相互渗透。但是,在IPTV出现之后,这一政策的执行遭遇到了困境。广电行业的内容提供商只是大量的AV节目源,在交互式内容提供方面的技术和运营经验还比较欠缺。而电信行业的内容提供商制作经验丰富,但是比较缺乏节目源。因此,电信内容提供商和广电内容提供商都存在着优势和不足。近年来,广电企业纷纷向电信渗透,而电信企业也并不甘心只提供网络通道,正在试图向广电业渗透,申请IPTV许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于IPTV来讲,目前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广电和电信系统合作,只有双方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把IPTV蛋糕做大,推动IPTV的持续稳定发展。

  (3)电信与广电服务费用一降一升

在国外,有线电视收费基本与宽带处于同一水平。因此,通过宽带进入电视领域,的确可以拓宽用户的业务范围,增加收入。但在国内,有线电视收费却远远低于宽带接入收费。为了打响IPTV保卫战的第一枪,电信和广电都将从价格上下功夫。对于广电来讲,由于服务成本加大,必将会提高每月收视费;对于电信服务来讲,降低费用已经在所难免。

  3.制造市场发展趋势

  (1)电信、广电、家电、IT等几个行业的制造业将逐步走向融合

随着IPTV业务的逐步完善,电信、广电、家电、IT等行业的制造企业将会逐渐相互渗透,并最终走向融合。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今年曾多次表示,公司将涉足手机制造和数字电视制造。种种迹象表明,电信、广电、家电、IT等行业的制造业正在走向融合。

  (2)制造业与运营业合作越来越紧密

  制造业与运营业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而终端制造业更是通过与运营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终端设备。2005年1月10日中国电信集团和四川长虹集团之间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主要涉及可视电话和网络电视的终端解决方案,双方将共同开发和推广能融合彼此优势的信息终端产品。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