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固定和移动网络的融合趋势

报告出处:中国报告大厅  发布日期:2005年09月28日 09:00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通讯
调查时间:2005年9月
调查机构:中国报告大厅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报告内容:

  用户的业务需求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基本驱动力。对用户而言,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在通信手段及通信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固定和移动融合所带来的新业务。固定和移动融合将为业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可以扩大业务范围、丰富业务种类、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固定和移动融合能为全业务运营商节省投资、减少运营成本。传统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提供的许多业务基本一致,但是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是独立的两张业务网,致使运营维护费用高;而且当开发新业务时,即使同样的业务也必须分别升级两张网络才能够为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用户分别提供新业务,导致新业务提供成本高。固定和移动融合之后将形成整体的网络,运维成本将显著降低,而且新业务的开发不必再分别升级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只需要对统一的业务平台进行一次升级就能够同时为各类用户提供业务。

  固定和移动融合还有助于增强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能力。依赖固定和移动融合,运营商能够更加灵活地开展业务;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用户的离网率;通过业务捆绑提高ARPU。

  固定和移动融合也是NGN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全IP网络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共同发展方向,在NGN体系架构下,固定和移动只是NGN的不同接入方式。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演进路线在很多方面相似,PSTN将向固定软交换网演进,而基于WCDMA的移动网络则是沿着3GPPR99、R4、R5的道路演进。虽然目前固定NGN和移动NGN(即3G或B3G)的发展是独立的,但两者在演进过程中所遵从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所采用的许多通信协议和接口规范都相同或类似,尤其是IMS的发展有望实现两者在核心网络层和业务层的完全融合。

  不管是固定接入还是移动接入都是NGN目标网多种接入方式的一个子集。在NGN体系下,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最大区别仅在于接入层的不同,固定和移动融合将体现在承载层、业务层、控制层以及终端等多个层面。

  ▲承载层的融合

  承载层的融合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固定NGN和移动NGN(3G或B3G)对承载层的需求完全一致,都采用IP、ATM骨干网络,所以两者可以共享一个分组承载网。

  ▲控制层的融合

  NGN实现了控制和承载的分离,控制层由统一的设备实现对语音和多媒体呼叫的控制。控制层面的融合是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NGN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但只有实现了控制层的融合,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才称得上真正的融合。目前固定软交换与3GPPR4的MSCServer有较大的区别,所以WCDMA3G移动网络不论选择R99或R4,近期在核心网控制层无法实现固定软交换网与3G的融合。控制层的融合只有冀望于IMS,当然3GPPR5和R6的IMS只有进行适应固网环境的改造和发展后才能担此重任。届时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将共用同一NGN核心网,统一的控制层设备能够同时控制移动和固定用户的各种业务,并且利用同一媒体网关(MG)提供各种接口,同时支持移动、固定用户的接入。

  ▲业务层的融合

  实现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的融合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最终目的。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的融合也是未来通信业务的亮点,是全业务运营商实施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业务层融合是固定和移动融合的重点,而且业务层的融合可以先于核心网络的融合。开放的、标准的应用编程接口(PAR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