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青年的新人际沟通与新活动组织模式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样本情况:职业青年群体
调查机构:大正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大正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内容:
在这个崇尚个性化的年代里,“党团组织”、“集体活动”式的传达沟通似乎已经成了学生时代的回忆。不会再有团支书在黑板上写下午大礼堂报告会的通知,不会再有辅导员板起面孔训诫没有参加班级植树活动的同学。当年轻人褪去学生的稚气,换上职业套装每日混入地铁里拥挤的人流中,他们参加的群体活动已经完全不同于学生时代。他们出入于名目繁多的聚会,尝试最有创意的玩法;利用各种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还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籍此回馈社会。
年轻人涉足社会后,他们卷入活动组织及人际沟通模式有哪些转折意义的变化?社会文化及通讯新技术的变迁又是怎样影响着这些沟通模式的改变?
2005年秋,大正市场研究公司采集36名原型案例,以外资、合资、民营企业的职业青年群体为主,并以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内职业青年作为对照观察,对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体系下的职业青年沟通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
国有企业 |
外资/合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22-25岁 |
2 |
5 |
5 |
26-30岁 |
1 |
4 |
6 |
31-35岁 |
3 |
7 |
3 |
一. 他们乐意投入怎样的群体活动?
积极投资时间给学习活动,前有发展空间的诱惑,后有竞争危机的推力
现代职业青年具有强烈的竞争和危机意识,他们主观上努力上进,且精力充沛,对于竞争压力十分敏感。客观上企业具有优胜劣汰的买方优势,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个人潜质等业绩与薪资挂钩,刺激职业青年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所谓“这个社会太现实了,进步太快,不充电就得回家”。学习活动的内容除了专业技能外,人格魅力、领导力、人际沟通被小部分人推崇为有助提升个人能力,有远见而选择的学习方向。
工作时段吃苦玩命,娱乐活动全情投入
22-25岁初涉职场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大,因此相对来说,他们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较为充裕,休闲活动的安排会总是丰富多彩,健身,旅行,聚会,时间表排到爆满,也乐此不疲。
26-35岁的黄金年龄段职业者收入开始步入充裕水平,他们选择的娱乐活动更富有创意。
武先生是某外资企业部门经理,平时最大的爱好是周末和朋友们在网吧里通宵玩网络游戏,“别人可能觉得这是小孩子玩的,其实网吧很多人是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在玩。我工作压力很大,打游戏主要是为了排遣压力”。武先生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有车一族,打完游戏,他们就开车去近郊旅游,或是去扬州湖画舫游湖,也可能去阳澄湖吃蟹,或是去江浙山区避暑,随性而发。
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奉献不再是人到中年才觉悟的事
部分职业青年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相信慈善不仅是人性的体现,也是一种时尚,是上层精英的典型行为方式。他们乐意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比如看护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资助失学儿童,或公益性质的社区活动如维修自行车,家电,环境清洁等。30-35岁年龄群尤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作为社区一份子,我凭良心愿意去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家”。
职业青年也普遍认为,公益活动需要经营组织,提高更多人公益意识,发动更多人到这个群体里来。
追求自由意志,对传统的“由上至下灌输思想式活动”,能免则免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里,学生们一直处于组织的约束之下,他们被要求服从集体意志,统一行动,还要参加没完没了的集体活动,开会,听报告。进入社会后,即时体制内单位仍以类似方式上传下达,但年轻职业人对意志传达式集体活动,尤其带党团精神宣传式活动兴趣寥寥,甚至对强迫参加颇为不满。
王小姐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会计,在她的眼里,党团活动就是“有事没事的,开一个会“,让人厌烦,而且也十分低效,缺少沟通和交流过程,“上面的人讲、讲、讲,下面的人听、听、听,然后开好了就回去了。”
二. 职业青年的人际沟通模式
传统沟通模式
现代沟通模式
大正此次研究发现,现代职业青年的人际沟通模式中,信息发起端,信息接收端,沟通渠道,信息传递方式,沟通辐射空间范围和持续时间都呈现出与传统“上传下达”直线模式的重大变化。
信息发起端与信息接受端处于水平线地位
在双向沟通模式中,组织者与参与者处于水平线地位上,组织者不再处于最高端地位,拥有垄断式的“言论领导”权,而参与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在此双向沟通新模式中,组织者更多起到“提议方案”,“引导讨论”,“协调”与“支持”作用。而参与者作为信息接收端,具有极强的意见反馈活力。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者可能成为临时组织者,对信息进行改良与阐释。
信息发起端与信息接收端具有自由隐形特征
角色互换
基于数码与网络的通讯工具打破了发起者与接收者的固定位置。通过网络,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组织者,向他人发送信息,时间、地点、受众及其数量都不受限制。
自由隐形的信息发出与接收方式益处之一在于“没人在乎你是谁“,社会背景对于沟通的压力化化解到最轻。益处之二在于规避责任,不用担心沟通带来的后果,隐形化解了责任。
在2005年4月的反日游行事件中,组织者匿名在一些网站和反日论坛上公布了游行的时间和设计路线,引起网友的强烈反响,大家通过网络、邮件、手机短信、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消息,并邀请朋友同往。因为活动对参与者没有限制,参加上海游行的人数达十万人,如此庞大规模的活动却出现了组织者的缺位,因此游行过程中发生过激行为也在所难免。
图:中国918爱国网页面
“即时互动“成为沟通时间概念的新标准
沟通时间从电子邮件速度进步到即时聊天速度,其意义不仅在于克服远距离沟通障碍及时滞障碍,而是从根本上将传递与反馈速度提到一个变革性的高水平。
体验过电子邮件、论坛、网游的消费者将即时互动描述为“离我很远,在我身边”。这个变革的实际应用意义在于:
1) “即时互动“突破“先后”的沟通顺序,将之转变为“一起”。
能够一起讨论,一起游戏。而正是“一起”的沟通本质,使得人们的交流可以是多方位的,不再恪守“我-你-他”的顺序。
在网络聊天室里,每个人都可以与参加聊天的其他人进行对话,这种结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结构,谈话的主题时常发生变化,人们之间的关系亦是摇摆不定。尽管这样的交流往往很达成任何共识,但年轻人们却乐在其中。他们更看中的是交流的过程而非结果,他们享受了舌战群儒的乐趣,他们发泄了心中的郁闷,也有人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许这才是
“一起” 沟通的魅力所在。
2) “即时互动“营造“地盘”与归属感
现代职业青年在城市中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大,由于工作时间长,生活往往很简单,所以一旦在网上认识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的人,就自然形成一个“圈子”。在QQ群,专业BBS,网络俱乐部甚至个人BLOG里,“圈内人士”,讨论共同的爱好,定期组织各种活动。
“本周末,杭州自驾游,集合地点及详细情况等商议后奉上!请感兴趣的上站!” 王先生一打开QQ,就收到了这条信息。他是某钢铁公司技术人员,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兴趣就是研究爱车的保养之道。经一位朋友的介绍加入了赛盟俱乐部,这是赛欧车主们形成的一个小圈子,盟友们除了交流,还会组织各种自驾游活动。
一些新兴的商业营销行为借鉴到即时互动的利益,比如短信投票,网络投票日渐成为附着媒体的推广工具。尽管研究中发现,大部分被访者明查娱乐综艺节目的短信投票盈利目的太明显,但小额消费带来的参与快乐还是很受年轻男女喜爱。
在每周固定收看超级女声的2000万观众中,就有几百万名坚持短信投票。蔡女士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白领,每周不惜花费几百元支持喜欢的偶像,“我心里明白是商家获利,但是我控制不了,我喜欢她,不投给她的话,会觉得过意不去。”这些忠实观众将身边亲友手机征用投票殆尽之后,就在公共场合拉票,“在来富士广场前的拉票队伍里经常看见白领的。”
互联网作为新传媒平台,使得沟通辐射范围空前扩大
网络技术拓展了沟通范围,突破现实沟通往往在经常互动或关系密切的熟人圈子中进行的定律,真正实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愿望。
前不久刚刚落下帷幕的超级女声,引起了全国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可谓现代组织宣传的经典案例。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超过2000万观众每周热切关注;收视率突破10%,观众达4亿,稳居全国同时段所有节目第一名。超级女声终于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各大网站几乎都有关于超级女声的热点讨论,网友们铺天盖地的大打口水战,超女贴吧里几乎每分钟都有更新,Google相关网页数量更是达到1160000的天文数字,网络传播的媒介成为了超女大热的幕后英雄。
组织结构富有弹性,具有迅速集聚与解散的能量
现代不少娱乐或者消费活动基于“弹性组织”而非“稳定组织”。人们通过网络、移动等通讯渠道聚集到一起,形成目标明确的临时性组织,在短期目标达成之后,组织迅速解散。
例如,网络团购平台,组织者在团购网上发出邀请贴,有购买意愿者皆可跟贴或联络组织者响应,利用多量争取到单位利益优惠。交易结束后,而各人对于购买物品各自承担花费与风险,结束后该组织即刻解散。可谓沟通效率高,节省沟通资源及很少后患的“环保型组织活动方式”。
根据大正历年来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累积观察,弹性组织活动方式非常适应现代社会结构的多种特征:人员高流动,生活意识形态独立,沟通内容趋向简洁化,行事追求效率及结果等。
三. 简要分析影响沟通模式演变的因素
公众平等意识增强,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组织结构里,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组织者往往拥有高高在上的优越地位与权力,采取强制的方式进行宣传,组织活动。很多年轻的被访者提到在学校时,被迫参加学校团委的报告会的经历。然而当学生们离开校园,党团组织不能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传统社会组织原有的一些权力优势在逐渐丧失。为此,社会组织必须矫正自己的位置,与公众展开平等的协商对话。
民主性增强,公众的表达意愿强烈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传播可以分为单向和双向传播,在传统的单向沟通模式中,由于缺少反馈渠道,往往造成对公众权利的漠视与损害。然而,随着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沟通渠道的发展,公众的表达意愿日益强烈,单向沟通模式已经明显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于是双向沟通模式应运而生。双向沟通模式,十分强调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互动,为参与者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最终形成“传播——接受——反馈”的沟通模式。
社会流动性大,思潮变革快,快速变化是生存之道
在现代社会,社会交往的范围则随着人的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而大大扩展了。不同于传统单位科层制度下终身就业,现代职业青年的职业稳定性很低,他们通过不断调换工作,来改善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但是,在个人的社会自由度增大的同时,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也增强了。年轻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认识他们的邻居,相反的,他们会在网络上发起种种类似团购的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目的达成后,这种临时性组织便立即解散。
通讯科技使新沟通模式如虎添翼
越来越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信息媒介让人忽视了地域的阻隔,使人们的交流迅速而便捷,交流的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和深层化。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不仅可以使个体与个体之间实现大规模线性互动传播,个体还可以将编辑的信息,通过网络或SP发布,实现与他人的信息共享,逐渐形成“点—点”与“点—面”的交叉复合沟通模式,从而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
娱乐经济膨胀,追求大众参与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娱乐大众化的年代,人们厌倦了偶像的做作的表演,只有贴近人、贴近平民、贴近市井生活的东西才能真正吸引人们的关注。很少有人去关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三八红旗手”的得主是谁,但超级女生前三甲的名字几乎路人皆知。这不仅仅是娱乐活动的强势宣传的结果,事实上,后者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它首先以无门槛的低姿态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以观众为真正评委的遴选方式让观众最终决定谁能胜出。相比之下,传统的评选活动则有些曲高和寡的味道,再加上其评选过程的封闭性,使得公众参与率较低,自然也就少人问津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