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综述报告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能源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
调查机构:中国报告在线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在线
报告内容: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末,对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平台、网络及基础装备、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投资、企业信息系统效果分析、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汇集了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进展信息。
双网稳步推进 安全防微杜渐
电力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方式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电力线载波、80年代的模拟微波、90年代的数字微波,发展到了今天全国电力系统通信以光纤和数字微波为主,卫星、电力线载波、电缆、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实现了除台湾省外所有省市和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覆盖,初步建成了以光纤数据网络为基础的电力专用通信网IP业务综合平台,为电力信息化的深层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网络从1999年3月正式运行以来,经过不断改造和完善,从网络规模、链路质量、运行稳定上都有较大的提高。2004年电力公司信息网络主干网建成数与2000年比较增涨了24%。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区域和省级电力公司均建立了企业本部局域网络和企业广域网络。网络传输带宽由原来单一的
x.25和64Kbps微波网络,发展为包括2M到1000M光纤、VPN公共数据通道的多种信息网络。各级电力公司机关本部信息网络主干带宽绝大部分达到1000M。随着电力光纤数据网络的建成,电力数据网上的主干带宽提高到了622M,分支带宽达到155M。电力数据网运行稳定,为跨网业务应用提供了条件。
各发电集团公司近两年来,也加快了本集团公司企业网络建设速度,新成立的电力企业集团公司的企业网络基本建成。如:华能集团公司通过卫星网络系统和地面光纤,已构成对所属的34个火电企业、5个分公司、4个在京单位办公大楼、1个水电流域公司的通信网络覆盖,大部分电厂建立了ATM或千兆局域网,实现了对主要生产岗位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连接。各种实时生产、经营的数据和视频图像通过信息网,直接可以传送到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国电集团公司借助公网专用通道,实现了“三网合一”,建设了多媒体会议系统、开通内部网络IP电话,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成为近两年电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各电力公司除继续实施电力信息安全的示范工程外,正在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等多个层面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一方面,他们重点加强了电力信息网络身份认证、防病毒和防攻击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各单位均建立了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信息网络安全系统:100%建立了防火墙系统,92.30%建立了网络防病毒系统;52.61%建立了漏洞扫描系统;61.50%建立了入侵检测系统;38.46%建立了身份认证系统;84.61%建立了数据备份系统;37.67%实施了内外网络的物理隔离等安全措施(见图1)。
另一方面,各电力公司将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纳入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像重视电力生产安全一样重视网络安全管理。实行了信息网络安全运行报告制度和监督管理等制度。规范和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网络安全事件预案,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网络运行率达到99.9%以上,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
基础设施倍数增长 LINUX系统小荷露角
尽管近年来电力行业处于改革的变化时期,机构发生重组,人员发生变动,但电力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仍在稳步进行,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继续实施,信息系统基础装备得到加强,企业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设备得到更新。与2000年比较,除部分设备升级换代外,新添设备增长幅度较大。调研单位的网络基础设施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随着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快,PC服务器也有较快的增长。部分企业的PC服务器系统平台,逐步向小型机平台系统转变。UNIX操作系统服务器有较大增长,LINUX系统正被重视。系统服务器类型分布见图2。
另外,由于移动办公的需要,移动办公系统设备有较快增长,抽样企业拥有的笔记本电脑数量达到整个个人计算机总数的七分之一。
厂网应用丰富多彩
近年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趋向于实用性、安全性、效益性、科学性,各电力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经济运行和管理密切联系的应用系统,注重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在生产与管理中的效益。
90%强EMS通过实用化验收
近两年来,对二十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系统逐步更新换代改造。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道数量和质量、厂站信息质量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均有大幅度提高。
DMIS(调度MIS)、继电保护系统、电网稳定装置、微机稳定装置、DCS(分布式控制系统)、EMS、水调自动化系统等电力调度自动化相关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全国90%以上EMS应用软件通过实用化验收。改造和更新系统建设加强国产化,在地调和县调新建系统中98%应用了国产自动化系统。
分散系统面临整合
各电力企业建设的MIS 系统在企业改革后面临整合。部分电力企业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管理流程的改造密切结合,积极对ERP在电力企业上的应用展开调查与研究。所调查单位100%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整合企业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以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改造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实际应用。部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从核算型向基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转化。
在所调查的单位中96.9%单位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69.2%的单位开发了生产计划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46.1%建立了项目管理和视频会议系统,并投入实际使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成网省公司OA单轨运行
国家电网公司及所属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部联网运行。其中80%以上的网省电力公司实现OA系统单轨运行。实现了从拟稿、核稿、会签、签发到公文收发、文件流转、文档资料管理等网上办公全过程的流程网络化。办公信息等系统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设备完好率大于99%。到2004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下属企业,基本完成OA的全国联网运行。
发电企业疾步快追
发电集团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如华能集团公司下属86%的企业的MIS系统投入实际运行,集团管理层与电力生产企业层已经不同程度实现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通过信息化加强了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国电集团公司开发了电力生产急需的应用系统,如:“安全生产统计分析系统”、“燃料计划统计分析系统”、“市场营销统计分析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等。
标准化制定已进日程
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加强了全国电力和水电勘测设计系统企业间的网络信息交流与共享,CAD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基本涵盖了电力规划研究、勘测设计等主要业务环节。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网络为支撑、以三维设计为主要特征的集成系统的建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CAD软件的设计,100%实现计算机出图。电子化报表的计算机生成率达到了100%。实现了规划设计部门与生产建设单位的信息统一和资源共享,目前电力行业有关部门正着力开展电力设计的标示系统代码标准化制定工作,建立电力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发电生产全过程信息化。
电力营销进入快行道
电力营销业务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之一。电网公司提出了集约型、服务型、扁平化的营销管理模式,供电用户GIS系统、电力企业与商业银行联网电费实时系统,电力营销系统和电力客户服务呼叫中心95598的建设提速。53.18%供电单位建设了不同功能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46.1%建立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尽管电力市场信息系统仅为7.1%,但是电力银行电费结算系统已开始利用商业银行网点。
目前浙江全省79个县级供电企业(不包括舟山)应用了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覆盖率达100%,覆盖电力用户1300万户,占用户总数(包括城市、农村)的86.66%。
EAM建设踊跃
38.4%电力企业建立了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电力企业通过提高资产管理,降低资产维护成本,加强了企业的科学管理。EAM(资产设备管理)在发电厂和供电公司建设十分踊跃。如大亚湾核电厂、丰满电厂、国华定洲发电厂、三峡水力发电厂、湖北清江水电厂、大唐陡河发电厂、山东黄电台厂、北京供电局等发电和供电企业成功建设了一批EAM系统。
SIS建设成热门
分布式DCS电厂监控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得到推广应用。国产DCS在30万机组的电厂广泛采用,国产化率大大提高。为消除信息“孤岛”,提高电厂监控管理水平,随着发电厂的企业网络的建成和发展,发电企业正把电厂机组的实时监控系统DCS的应用向厂级监控系统(SIS)发展,电厂SIS实现了全厂DCS等各分系统的整合,同时与MIS实现联通。SIS系统在电力生产运行以及机组运行状况监控分析,厂级性能计算、厂级能量统计、机组负荷优化分析、运行指导、综合指标查询等方面发挥了有效功能。
建成电力文献数据库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加快了网上数据中心的建设,启动了数字化图书馆和电子化图书资料的建设项目,2004年基本形成了以国内电力刊物和电力标准为主的近200万页码的电子化文献数据库,形成了文献资料数字化中心。并建立了包括电力经济、国内外电力发展动态、电力企业资料、国内外电力统计数据、电力科技成果等数据库检索系统,初步形成了电力资讯中心和数据资料中心,国家电力资讯网目前已通过验收,开始对外进行服务。
安全投资长势明显
调查反馈数据表明,电力行业尽管处在改革时期,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并没有减少。图3为电力企业在2002年到2004年间信息化投资抽样情况。
近3年间,电力信息化年均投资水平逐年提高,稳步发展,说明在电力体制改革时期信息化建设没有停顿。2004年度的信息化投资增长较快,也预示着在即将来临的2005年及今后几年中将会出现新的发展高潮。
电力信息化各项建设资金分配的显著特点是, 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投入高于其他项目,见图4。说明电力信息安全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极大的重视。
尽管2004年度电力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有所提高,并超过系统和软硬件投资比例,但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投资仍显不足。
信息化应用效益明显
电力信息化建设到底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信息化在电力行业中的效益和效果如何?从此次调研中,我们高兴地看到,电力信息化在提高电力产业水平,给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已经得到广大电力企业和职工的认可。(见图5、图6)
从统计分析看,91.66%的企业用户认为企业信息化较大地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了企业与客户关系。66.67%的人认为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认为信息化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不起作用的为零。
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浙江电力公司在10个地市局全部投运银行联网电费结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后,县级供电企业覆盖率100%。2003年浙江电力公司信息化产生的年直接经济效益达6300多万元。
信息化给电力企业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和更新。对电力信息化效果的总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较为满意的达65.74%;一般满意的为29.62%;不太满意的为3.70%;不满意的为0.94%。这充分反映了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运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力信息化推动着电力工业的发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