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发展奶业的调研报告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饮食
调查地点:大连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
调查机构:中国报告大厅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报告内容:
“九五”以来,我市奶业生产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奶牛的饲养、奶类加工和销售体系已具雏形,人们对奶类的消费数量也成番论倍地增长,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为解决我市奶源不足,实现我市奶业生产超常规发展战略,市农委成立了调研组,对我市奶业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奶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奶业抓住了“菜篮子工程”和欧盟无偿援助我市奶类项目的重要机遇,以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科技示范为动力,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促进了我市奶牛生产和乳品加工业发展。全市奶牛存栏量由1978年的0.53万头增加到现在的1.95万头,年牛奶产量7.8万吨;乳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13万吨,产品以纯牛奶为主,约占70%,其它品种有酸奶、饮料奶等,约占30%;全市日均消费乳品400多吨,其中本地产品130吨;全市人均年消费乳品25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一)奶源基地建设情况
1、饲养数量、饲养方式。2004年我市奶牛存栏1.9万头,主要分布在普兰店市和金州以南地区,瓦房店、庄河和长海县饲养量较小。目前,我市奶牛饲养以规模场和农户散养两种形式并存,其中大连三环、建达和大连奶牛场等15家百头以上规模的饲养场,存栏奶牛7000余头;小型奶牛场及散养户约800个,存栏奶牛12000头。
2、奶牛种群状况。我市奶牛品种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主,经过长期的选育,已经适应了我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产奶牛的单产水平在6吨左右。近几年,在政策的引导扶持下,三环公司和建达奶牛场先后从美国引进237头单产10吨的种用奶牛,心乐等企业从澳洲和新西兰引进单产7吨的奶牛400头。
3、繁育方式。我市奶牛采用人工授精繁殖的方式,百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户),大部分是使用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奶牛繁育中心的优良种公牛精液(后代的遗传产奶量一般在8吨以上),改良效果较显著,后代生产水平逐年得到了提高。在扣除死淘率和奶牛的更新率等因素,产奶牛可以实现年递增20%左右,全群增长幅度在12%左右,全市奶牛年自然增长2400余头。
4、奶牛市场价格。育成牛国内价格在1万左右,从澳洲和新西兰引进的价格在1.6万元左右;犊牛价格起伏较大,2003年末产后一周的母牛犊最高价格达到了5600元,目前大约为2000-3000元。
5、奶牛胚胎移植。为加快良种奶牛扩繁工作,我市的生产企业在胚胎移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三环奶牛场在2001年聘请陕西杨陵奶牛研究所对本企业的300头奶牛(其中头胎的100头,2胎的80头,3胎的120头)进行了鲜胚移植,每头费用为3180元,因受体牛发育情况控制不好等原因,怀孕的30头受体牛,产犊18头(12头流产),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使我市奶牛胚胎移植工作一度搁浅。近几年,随着胚胎移植技术的逐渐成熟,大连建达公司奶牛场正在积极进行胚胎移植的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已投入资金70万元,购置了18台仪器设备,拟聘请内蒙古家畜改良站技术人员负责具体技术操作。今年计划完成600头牛的胚胎移植工作。
6、奶牛管理。我市奶牛管理在国内居中等水平,规模奶牛场管理好一些,推行了部分先进的饲养技术,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各项制度较健全,能够利用当地资源配制饲料,精料以预混料、玉米、豆粕为主,粗料以青贮(或黄贮)玉米秸、羊草、苜蓿草、糟渣类等为主;散养户仍然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的饲养方式,饲养技术相对落后,资金投入较少,饲料单一,精料主要以玉米、豆粕为主,粗料以未经处理的干玉米秸为主,饲料搭配不尽合理,生产水平较低;规模饲养场采用机器挤奶,而散养户由于规模较小,多数采用手工挤奶,卫生状况较差。
7、饲养效益。管理相对规范的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饲养,管理人员多,投入大,设备齐全,成本相对偏高。平均每头奶牛成本费用在8000—10000元之间,生产的原料奶质量较好,全年奶价在1.8—1.9元/公斤之间,每头产奶牛的利润在3000元左右;散养户的奶农由于管理差,饲料质量低,加之冷藏保鲜措施不利,甚至个别奶农户有掺假现象,导致原料奶质量较差,平均奶价在1.5—1.8元/公斤。平均每头奶牛的成本在5000—7000元之间,每头产奶牛的利润在2000元左右。
(二)原料奶加工情况
经近几年的培育,在全市奶牛饲养户与加工企业间建立了收奶站这一中介组织。全市现有收奶站9个,分布在奶牛饲养相对集中的地区,辐射全市饲养奶牛户为423户,占全市奶农户的60%,平均日收奶量46.6吨,为三环、阿蒙德、渤海和华乳集团等乳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奶。乳品加工企业现有11个。其分布为市内3个,旅顺口区2个,金州区2个,瓦房店市2个,普兰店市1个,庄河市1个。占据我市乳品市场具有一定影响的加工企业为:
三寰乳业有限公司
始建于1974年,为股份制企业,产品主要在大连市销售,从2001年以来,日产量在60—100吨之间,目前为70吨左右,其中纯牛奶60吨,其余为酸奶、奶饮料等。
渤海乳品厂
始建于1987年,是三业集团所属企业,产品以纯牛奶为主,酸奶和奶饮料较少。日产量最高时达30吨,目前只有10吨左右。因资金原因(该厂原料奶付款不及时,拖欠甘井子区营城子收奶奶款近60万元,建达农业有限公司的奶牛场80万元,旅顺城华奶站200多万元),企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阿蒙德乳品有限公司 始建于1996年,属于私营企业,近2年来发展较快,目前日加工量已达20吨,产品以鲜奶为主,其中50%为华乳集团代加工。
华乳集团神牛乳业公司
成立于2004年,借鉴“蒙牛”和“伊利”等作法,采用先开拓市场后建厂的理念,代工生产的“小牛倌”乳品,2004年3月末上市以来,产品销量较好,目前日均乳产品销量已达150吨,其中纯牛奶100吨,奶饮料50吨(我市提供的奶源在10吨左右,其余奶源靠外埠解决)。2004年12月,该公司上马了3条乳品生产线,日加工能力80吨。公司聘用了蒙牛、伊利等国内大型乳品企业的生产、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企业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奶源问题。
(三)乳品销售及消费情况
目前我市市场上销售的乳品有22个厂家约64个品牌,总销量400多吨,其中本地奶占130吨,其余全靠外埠解决。本地以小牛倌、三环、阿蒙德、奥乐和心乐为主,外埠以蒙牛、伊利、完达山等品牌为主。
二、我市奶业存在的问题
1、奶牛饲养分散,规模饲养场(小区)少。国外奶牛养殖规模户均50头左右,如日本为50头,欧洲为70头,而我市户均只有10多头,规模太小不便于规范化管理,不利于新技术推广使用,影响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奶牛品质差,良繁体系不健全。奶牛品质差主要原因是引进的良种奶牛数量少,我市原有奶牛的繁殖与品种改良也存在问题,饲养散户为了节省费用,采用价格低廉的精液(有的一支精液只有1—2元),不能保证后代母牛的品质。
3、饲料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散养户,精料投入不足,配比不合理,如玉米用量在40%比较合理,而多数农户都达到了60%。在粗料中,大多数农户只喂干玉米秸,也未采用青贮或黄贮处理,其它粗料如羊草、苜蓿等因成本高,多数农户几乎不用,呈现饲料单一,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
4、单产水平低。全市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产奶牛平均单产6吨,散养奶农户奶牛单产只有5吨左右,而上海等地奶牛单产水平已达到8吨以上。
5、原料奶质量差。由于奶农户投入少,挤奶机、冷藏保鲜设备等配备不齐、奶牛饲养环境条件差、奶牛乳房清洁不彻底、部分农户采用手工挤奶等原因导致原料奶微生物指标超标严重;有的农户出售药物残留奶,甚至还存在掺杂使假现象,影响了乳制品的质量,从而使乳品加工企业的收购受到严重的影响。
6、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量低,营俏手段落后。目前全市11个乳品厂,超过20吨的只有阿蒙德、三寰和华乳,其他厂家规模小,都在10吨以下,有的日产量甚至只有0.5吨。华乳、蒙牛等企业营销队伍300多人,而生产地产奶的我市较有影响的企业如三环公司,缺乏人才,不注重宣传,无专门的研发部门,近2年几乎无广告投入,营销人员不足50人,近几年发展缓慢。
7、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拓。据统计,世界人均年消费牛奶100公斤,发达国家200—300公斤,欧盟多数国家都超过了400公斤,不发达国家平均也超过了50公斤,我国平均只有13公斤。我市2000年时平均12公斤,2004年平均25公斤,但对比起来还是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悬殊,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乳品消费市场依旧是一片空白。
三、推进我市奶业发展的意见
1、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奶业发展的前沿城市,全面规划我市奶业的发展与布局。坚持“鼓励竞争、双向流动、加快发展、完善服务”的方针,以组建大型现代乳业集团、引进或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支持为保障,切实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奶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早日跻身全国奶业强市之列。
2、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5万头,年均增长1万头。其中,2005年庄河市新增2000头,普兰店市新增3000头,瓦房店市新增2000头,金州区新增3000头。全市鲜奶总产量达到25万吨;成牛单产达到7吨以上;每年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乳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年为国家上缴税收1亿元以上;引进和发展1—2家国内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到2010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使奶业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奶业产品加工率、市场占有率、出口总量、出口品种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先进城市前列。
3、调整我市奶业生产结构。把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奶牛优良品种、提高奶产品质量作为调整奶业生产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扩繁、国内外购进等措施,实现我市优良奶牛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大力开展“招商引牛”活动,要进一步树立“外商发展我受益”的双赢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靠诚信、诚心、诚意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市大养奶牛。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比较优势,调整优化我市奶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层次、有市场、效益好的奶类产品。
4、优化奶业区域布局。根据“大大连”产业布局要求,形成以南三区发展奶业精深加工和研究开发新产品为主,北三市和金州区北部以发展奶牛规模饲养为主的区域化生产布局。实施奶牛北移战略,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力度,鼓励规模化养殖。
5、加大奶牛良种体系建设力度。实施“聚宝”工程,引进国外最好的奶牛新品种、繁育新技术在大连落户,提高奶牛的档次,加快低产牛群的更新步伐。整顿、规范奶牛繁育、改良、配种体系,以良种高产奶牛精液改良我市现有的奶牛群,提高其产奶量。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胚胎生物技术快速扩繁良种奶牛的应用体系,力争每年生产500头高产奶牛后代,加快我市奶牛核心群建设。
6、建设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是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核心饲料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大力提高我市饲料业的科技含量,加快重大饲料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扩大优良牧草的种植面积。加大秸秆青贮技术的推广,提高饲草的科学加工利用率。建设饲料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饲料生产的安全监管,依法开展饲料质量检测监督,坚决查处在饲料产品中使用违禁药品和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的行为。
7、建立防疫和乳品质量检测体系。实施《生牛奶管理办法》,加强动物疫病控制,减少药物残留,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奶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要建立疫病防疫和奶产品安全责任制,落实防治措施,各级政府要对动物防疫和奶产品安全负总责。要加强对兽药的管理,实施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加大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兽药产品的力度,确保奶产品的安全。
8、大力发展奶产品加工业。奶产品加工业是带动奶业发展的龙头。要把扶强做大企业的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上,以此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要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要在重点引进的同时,在本市筛选一批基础好、经营者思想观念比较超前的中小企业,扶强做大,形成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竞相发展的局面。
9、不断提高奶业一体化经营水平。大力支持奶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扩大奶业生产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奶业经营新格局。要以各级技术服务、推广机构为依托,大力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奶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要加强奶业标准化工作,对各类生产和加工主体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标准化服务。
10、健全奶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奶业信息网络建设,与国内外大型中心市场对接,与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营销养殖基地联网,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服务生产与营销。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方式,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奶产品销售网络。要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重点开拓日、韩、俄市场,促成我市奶制品出口,争取率先填补国内奶制品出口的空白。
11、加大奶业扶持力度。市、县(区)两级财政要增加对奶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增长幅度。要认真汲取外地鼓励奶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鼓励奶业发展的政策。一是放宽用地政策。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在国家土地管理法许可的范畴内,奶牛养殖用地可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采取征占的办法予以供地,降低用地成本。二是对统一规划的奶牛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政府应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三是对招商来大连的养牛大户,除带来的奶牛享受本地农民引进奶牛政策外,要在户口和住房方面给以大连市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四是金融部门要在贷款方面给购牛者以支持。政府要协调金融部门给购牛者以贷款支持,对每购进一头奶牛,经相关部门核实后,发放贴息贷款8000元(国外)和5000元(国内),市财政对购入成年奶牛给以贴息,期限为一年。五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至200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奶牛专项资金2500万元,用于良种奶牛引进1000万元,年引进奶牛1万头,每头牛补贴1000元。用于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1000万元,每个小区补贴20万元,每年新建标准化小区50个。用于胚胎移植生产高产奶牛后代150万元,生产一头犊牛补贴3000元,每年生产500头以上。用于高产奶牛改良100万元,每年引进高产奶牛精液10万枚,每枚补贴10元。用于鼓励农户种植青贮饲料250万元,每年种植10万亩,每亩补贴25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