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四大深层次问题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金融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
调查机构:中国报告在线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在线
报告内容:
从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看,国民经济形势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调控效果在各方面越来越明显。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由前两年的加速增长期向稳定快速增长期转换,由于投资和出口需求高增长惯性的存在,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即使呈现回落态势,调整幅度也有限。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内外贸易平衡)中,前两项基本可以达到,后两项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在多项指标飘红的背后,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抑制投资增长反弹、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促进内外贸平衡、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将成为国家调控的主要任务。
投资增幅仍有反弹可能
长期以来,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重要驱动力,要想使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投资也必须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四次经济过热情况看,几乎都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从去年4月“铁本事件”后,国家对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进行了强有力的控制,投资增长速度从去年年初的50%多逐渐下降,目前稳定在26.1%的水平,经济也出现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并未扭转,地方政府主导和保持投资高增长的内在因素仍然存在,投资调控尚未完全到位。首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决定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短周期减速调整的深度不会太深。其次在建投资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也较多,投资增长进一步反弹的可能性加大。从投资结构来看,高耗能产业投资大幅降温,煤、电、油、运等行业高速增长。但这些瓶颈行业的过度投资很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过剩。因此,控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投资增幅反弹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过早松动,必须坚持一段时间。
内需应成下阶段经济主要增长动力
促进内需意味着要扩大就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和进出口,但由于国家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以及贸易摩擦的增多,中国经济面临着现阶段主要增长动力的部分丧失,因此能否刺激和扩大内需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一是要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二是在缩小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时,政府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三是应把扩大居民的服务业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的突破口。四是继续促进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的增长。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降低经济型汽车的消费税,完全取消对经济型汽车消费的歧视政策;在住房消费中,主要是扩大中低档的住房供给,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居民对当前物价满意程度逐渐走低
在稳定价格总水平的涨幅的同时,更加需要关注价格结构性的差异,努力提高居民对价格涨幅的承受能力。
虽然前三季度涨幅明显回落,但9月份人民银行公布的城镇储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2.5,较上季降低1.4,其中有25.1%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0.8%,有12.6%的居民认为物价“令人满意”,较上季降低0.6%,表明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程度逐渐走低。
这种现象表明,在目前的情况下,仅仅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幅度来衡量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必须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幅度及影响:首先,2005年生活必需品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感受继续加强。其次,2005年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价格总水平涨幅,进一步加强了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感受。第三,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如住房、医疗、教育等)上涨幅度大,使得居民对这类价格上涨的感受比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感受强烈。
因此,各地不能认为价格总水平涨幅不大,就随意出台电价、水价、城市交通、教育收费、医疗价格、燃气价格等公共服务价格的调价措施,对于群众意见大的调价措施,应坚决取消或暂缓调价。
外商直接投资下降与外贸顺差激增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现象,政府应改变引进外资和战略,同时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促进内外贸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前三季度,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只有432亿美元,下降了2.1%。虽然目前的外资投资下降可以说是一种理性回落,还不能作出长期资本将撤离我国的判断。
此外,要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加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前三季度,我国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0%。进出口相抵,顺差683亿美元。
外贸顺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需的减弱,经济增长依赖外需的程度大大提高,经济增长风险相应上升。而在全球贸易量增长不足10%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超过30%,势必引起各种贸易摩擦数量和数额的上升。此势态持续下去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另外,我国的外贸顺差过于集中在若干大国和地区,使摩擦的性质更显严重,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