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2004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报告出处:中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13日 09:29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
调查时间:2005-01-24
调查机构:北京市统计局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了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9亿元,增长1.9%,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0.4亿元,增长16.7%,增幅提高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70亿元,增长11.6%,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7.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增值税68.9亿元,增长21.9%;营业税333.2亿元,增长26.3%;企业所得税121.7亿元,增长29.9%;个人所得税73.3亿元,增长28.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98.9亿元,增长22.3%;地方财政支出剔除中央追加支出后,为862.6亿元,增长23.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72.9亿元,增长1.3%;科教文卫事业费213.6亿元,增长21.6%;农林水支出33.2亿元,增长26.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2.5亿元,增长75.5%;城市维护费40.1亿元,增长11%。

  价格水平: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高于上年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8%,影响总指数上升1.4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1.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2%。除此以外,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3.1%,衣着类价格下降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0.8%。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4.2%,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为24.5%、22.3%、20.9%和20%。


 

    投资:投资增势趋于平稳。2004年年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高,通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31.4亿元,增长22.7%;更新改造投资175.3亿元,下降18.9%;房地产开发投资1473.3亿元,增长22.5%。


    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非国有单位投资成为带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773亿元,增长2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369.7亿元,增长2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全面开放。截止到2004年底,京承高速二期、卢沟桥污水处理厂、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厂、亦庄路东新区燃气等16个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56亿元。全年基础设施投资447.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
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我市确定的66项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2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7%。截止到年底,已有31个子项目交付使用。

二、主要产业

    农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6.8%(按现价计算)。其中,种植业产值105.4亿元,增长3%;养殖业产值148.6亿元,增长9.6%。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8000多万元;对63.2万户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农户实施直接补贴,兑付直补资金1.1亿元。在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全市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13年下滑的局面,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1.7万亩,比上年增长9.3%;粮食总产量70.2万吨,增长20.9%。全年蔬菜产量489.2万吨,下降7.2%;鲜蛋产量15.9万吨,下降1.9%;肉类产量70.8万吨,下降3.8%;牛奶产量70万吨,增长10.7%;生猪出栏460.5万头,下降2%;家禽出栏17419.5万只,下降7.7%。

  都市农业取得成果。首次评定出30个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项目近2000项。新建120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达到800家,通过安全食品认证达标的生产单位超过60%。全市有235家绿色、安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工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幅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59.5亿元,增长1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52.9亿元,增长1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474.8亿元,增长24.9%。

    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在重点监测的13个工业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增速在20%以上,形成了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2.8%。全年汽车产量53.9万辆,比上年增长55.2%;其中轿车产量18.2万辆,增长1.5倍。

    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按现价计算),增幅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与信息增长14%,生物医药增长18%,新材料增长40.2%,光机电一体化增长22.6%;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4.7%、8.8%、10.7%和12.6%。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主要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3.9%、16.5%和1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3%,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10.8亿元,增长32%;利税总额522.5亿元,增长23.9%。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05.8亿元,增长15.2%;房屋施工面积13073.6万平方米,增长7.5%;竣工面积4526.3万平方米,增长0.9%。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542.5亿元,增长16%;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31.5亿元,增长16.4%。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14.9万元/人,增长14.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7%。

    货物运输一升两降。全年货运总量29988.5万吨,比上年下降3%。其中,民用航空运输56.9万吨,增长20.3%;公路运输27973万吨,下降2.2%;铁路运输(发送量)1958.6万吨,下降13.5%。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比重分别为93.3%、6.5%和0.2%;与上年相比,公路货运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铁路货运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民航货运比重基本持平。

    旅客运输全面增长。全年旅客运输量48681.5万人,比上年增长48%。其中,公路运输41552万人,增长52.3%;铁路运输(发送量)5436.8万人,增长24.9%;民用航空运输1692.7万人,增长35.9%。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85.3%、11.2%和3.5%;与上年相比,公路客运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铁路客运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民航客运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

    邮政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订销报纸10.1亿份,下降7.8%;订销杂志3881万份,下降3.4%;收寄函件7.7亿份,下降7.9%;收寄特快专递1500万件,增长26.2%。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318.6亿元,年净增35.8亿元。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3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信息传输业快速增长。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847.4万户,比上年增长23.9%。局用交换机容量达1110万门,增长11.9%。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7.5线/百人,增长21%。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35.9万户,增长20.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6部/百人,增长17.6%。

    批发零售业: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91.8亿元,增长14.4%。其中,吃类商品零售额610.8亿元,增长22.7%;穿类商品零售额242.1亿元,增长15%;用类商品零售额1224.6亿元,增长8.2%。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全年销售机动车44.7万辆,比上年增长9.8%。其中,新车30.4万辆,增长3.9%;旧车14.3万辆,增长24.8%。在限额以上商业企业零售额中,与住宅消费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倍,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8.8%;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1%。

    新型业态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连锁商业企业达到152个,实现零售额635.2亿元,分别增长4.1%和32.6%。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9%。商业布局逐步改善。年末,郊区乡镇连锁超市、便利店达到443家,比上年末增长1.5倍。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02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批发业4122.4亿元,零售业906.3亿元,分别增长30%和2.6%。全年实现利润167.4亿元,增长1.1倍;实现利税218.8亿元,增长70.5%。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5.4%。

    信贷投放明显收缩。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600.2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新增贷款比上年减少64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21.6亿元,比年初增加420.4亿元,少增309.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414.7亿元,比年初增加919.8亿元,少增244.6亿元;票据融资756.5亿元,比年初减少11亿元,少增161.1亿元。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625.9亿元,比年初增加3327.4亿元,多增39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310.1亿元,比年初增加2080.1亿元,多增656.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22.3亿元,比年初增加828.8亿元,少增75亿元。   

    保险市场平缓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0家,比上年增加10家;保险中介机构184家,增加84家。全年保费收入2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9亿元,增长26.9%;人身险保费收入213亿元,下降7.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产、寿险分别为33.2亿元和2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3%。

    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8512.9亿元,比上年下降20.8%;其中股票成交额7247.7亿元,增长43.8%;国债成交额671.7亿元,下降42.8%;基金成交额78.9亿元,下降28.5%。年末上市企业(A股)达到82家;其中,当年上市企业(A股)6家,筹集资金16.7亿元。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商品房开复工面积9931.3万平方米,增长9.5%;竣工面积3067万平方米,增长18.2%。

    商品房市场需求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472万平方米,增长30.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285.8万平方米,增长29.1%。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49.1亿元,增长39.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085.1亿元,增长37.5%。商品房价格有所上升。全年商品房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5053元,比上年提高316元;其中,商品住宅平均售价4747元,提高291元。存量房交易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存量房成交面积708.3万平方米,成交金额21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6%和78.2%。

    旅游业:旅游市场恢复正常。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4%,比2002年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31.7亿美元,增长66.8%。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6.8%;旅游收入1145亿元,增长62.2%。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13家,客房数达到9.1万间。客房出租率64.7%,比上年末上升13个百分点。

三、对外开放

    进出口:对外贸易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9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出口205.7亿美元,增长21.8%;进口740.8亿美元,增长43.5%。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为280.7亿美元,增长48.3%。其中,出口106.1亿美元,增长44%;进口174.6 亿美元,增长51%。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71.2亿美元,增长4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1.7亿美元,增长51.7%;占地方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7.1%和48.8%,分别比上年提高1.3个和2.5个百分点。出口市场保持多元化。在主要出口市场中,对亚洲出口49.3亿美元,增长51.7%;对欧洲出口30.4亿美元,增长29.2%;对北美洲出口16.4亿美元,增长42.2%。基础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在地方进口商品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增长1.2倍,动植物油、脂及蜡增长1.1倍。


 

  经济技术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8%和70.8%。年末在外人数2552人,比上年末增长22%。

    利用外资:外资流入继续加快。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806项,比上年增长33%;合同外资金额62.6亿美元,增长92%。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增长43%。从外资的产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合同外资金额38.7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为61.8%。投入较多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1.5亿美元,增长1.7倍。年末,在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家、139家和189家。

    开发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年末,全市27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9752家,其中投产企业24416家,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353家和4368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4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增长37.2%(按现价计算);实现利润287.4亿元,增长20.9%;应缴税金209亿元,增长13.2%。

    中关村科技园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比上年增长3.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364家,比上年末增长24.9%。全年实现总收入36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增加值760.9亿元,增长25.1%(按现价计算),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实缴税金133.6亿元,增长11.2%。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

    危旧房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危旧房改造投资203.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拆除房屋72万平方米,下降61%,其中拆除危房29.9万平方米,下降57.3%;动迁居民2.4万户,下降54.3%。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98亿元,比上年增长6.3%;施工面积 8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8.8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4%和15%;销售面积306.3万平方米,下降4.3%;实现销售额90.4亿元,下降0.8%。

  城市交通: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全年完成交通运输投资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3.3%。轨道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地铁四、五、十号线(含奥运支线)全面开工,在建规模达到86.3公里。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改建公路953公里;其中,在建高速公路100公里,六环路黄村至良乡段24公里已建成通车。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强,首体南路、圆清路、五塔寺路、白云路、马家堡西路等工程建成通车,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高。6座交通枢纽建设按计划进行,其中,动物园交通枢纽已经启用,进入试运行阶段;六里桥综合客运枢纽基本具备试运营条件;马驹桥一级货运枢纽年底已报竣工。

    城市公交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公共电汽车(含小公共,下同)线路达到599条,公共电汽车运营里程17206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与上年末持平。全市共有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2万辆, 比上年增加1204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5.2万辆,减少1.1万辆。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51.2亿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公共电汽车运送乘客45.2亿人次,增长16.6%;轨道交通运送乘客6.1亿人次,增长28.4%。全年出租汽车客运量达到5.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5%。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187.1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9.4万辆;其中轿车保有量109.6万辆。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29.8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8.2万辆;其中轿车保有量80.3万辆。

    公用事业: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自来水售水量6.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7%;其中生活用水5.4亿立方米,增长8%。张坊、平谷、怀柔等应急水源工程先后建成通水,为保证首都供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电力供应普遍较为紧张的形势下,我市通过采取一系列调配应急措施,夏季用电高峰日均削减负荷约30万千瓦,避免了大面积停电及非事故拉路。全年售电量45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0.2亿千瓦时,增长13.8%。全年煤气销售量达1.8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3.1%;天然气销售量达23.3亿立方米,增长22.3%;液化石油气销售量达12.6万吨,下降13.7%。年末,全市燃气家庭用户达到385.3万户,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252.8万户,占全市家庭燃气总户数的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市热力管网供热面积达到87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8%。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人员队伍稳步壮大,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4000家,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与无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5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6.2%。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00亿元,增长17.1%,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7%。
  
   《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政策法规出台,北京的创新、创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孵化器总数66家,入孵企业约2300家,总孵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建立大学科技园14家。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年末,全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5000多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多家。专利成果喜人。全年申请专利18402件,比上年增长8.2%;授权专利9005件,增长9.2%。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成交技术合同3554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4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60.1%;其中技术交易额387.5亿元,增长71%。北京产权交易所累计挂牌项目2976个,挂牌总金额3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成交749个,成交金额77.5亿元。

    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继续深化。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如30米35kV/2kA高温超导电缆研发及产业化示范、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等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7 所,比上年增加4所;其中,本科院校27所。全年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4.7万人,增长2.7%;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0万人,增长9%;毕业学生9.96万人,增长18.9%。全市共有48所普通高校和115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研究生5.6万人,增长17.9%;在学研究生达到14.4万人,增长19.8%;毕业研究生2.95万人,增长31.4%。建立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制度,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3%。大学生公寓和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60万平方米大学生公寓竣工并交付使用。

    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招生9.4万人,在校生 27.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7万人,在校生25.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招生3.3万人,职业高中招生2.6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8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颁布实施《北京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调整了137所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中小学,其中小学112所,初中25所。农村义务教育条件改善。全年市、区县两级投入6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半山区和农村平原地区113所办学困难学校的改造任务。在延庆等9个区县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教育骨干光纤网,建成600所校园网。为郊区200所中小学设立医务室并配套相应设备,提高了卫生防病和健康教育的水平。全市普通小学1504所,在校生51.6万人;初中422所,在校生38.7万人。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79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22万人;93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6万人;12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0.5万人。

    文化: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演出市场硕果累累。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大型奇幻儿童剧《迷宫》、大型情景魔术晚会《魔法传奇》、科普木偶剧《南极精灵》及评剧《刘巧儿新传》等精品剧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72个,其中电影院62个;放映场次18万场,观众达到814.4万人次,票款收入1.85亿元。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到21世纪初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解决京郊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农村观众放映故事片5.3万场次,观众达到1656.6万人次。北京电视台动画频道开播,电视节目达到10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5%,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2.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年内实现了让9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看上电视的目标。移动数字电视在公交系统试播成功,已有48条线路的1700辆公交车安装了移动数字电视。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市属出版单位出版报纸51种,与上年持平;出版杂志168种,下降4.5%;出版图书4713种,增长36.1%。共有17种出版物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其中图书4种、期刊5种、电子出版物2种、音像制品5种。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进展顺利,年内安排项目30项,已全面启动,其中16项已完工。自2003年开始,对全市6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修缮,并对其保护现状和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积极做好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配合危旧房改造、城市重点整治工程、奥运大型场馆建设完成了相关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年末,全市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境内注册登记的博物馆达到127个,博物馆馆藏文物226万件,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推出展览400多项,参观人数达2500万人次。

    卫生:公共卫生建设与疾病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年底,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已成立,10个远郊区县紧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全部建成,完成了32个远郊区县乡镇急救点的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病业务楼已动工建设。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建设全面完成。针对“4.22”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迅速启动相关预案并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防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

    农村卫生保健不断加强。全市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覆盖率区县级达到100%,乡镇级达到87%,村级达到90%。全市共有23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64%。13个郊区县均已开始为就医农民实施报销,年内已为25万人次提供报销服务。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完成农村改水项目共计3661个,受益人口达到338.6万人;改造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32533座。

    体育:扩充全民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当年配建1229个全民健身工程,总面积82.6万平方米,总投资1.17亿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达4200万元。截至年底,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55%的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累计4437个;年内开展全市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共计3240项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532.7万人次。举办了国际长跑节、万人太极拳表演、全国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庆申奥成功长跑活动等;举办了第10届全民健身周活动,吸引了206万市民参与;举办全民健身大课堂近百场,万余人受益。

    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共有专业体育运动员近千人,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125枚,其中金牌49枚,银牌45枚。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5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其中金牌数位居各省市之首。

六、人口、就业与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49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3万人,增长2.5%,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1‰,比上年增加1个千分点;死亡率5.4‰,增加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0.7‰,增加0.8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62.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
  
    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下降0.13个百分点;全年安排17.43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8.64%,提高0.56个百分点。其中,“4050”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69.8%。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措施,5.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岗位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4.32万个,比上年增长7.27%,安置失业人员10.63万人。全市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已发展到197家,累计安置就业特困人员1.3万人。其中,当年新增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47家,新安置就业特困人员4861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项基金扩面征缴取得积极成效,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60万人、484万人、308万人和259万人,分别比上年净增11.5万人、47.9万人、1.4万人和16.1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8%以上。出台了外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办法。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立了个人帐户与待遇调整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以及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并在大兴、通州进行了试点,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6.8万人。城市居民保障标准有所提高,失业保险金提高到347-446元,职工最低工资提高到545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402-510元。全市共有16.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0.3万人;享受农村低保的农民7.5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23家,床位2.9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7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0.2万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6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5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26亿元。

    居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7.8元,比上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人均消费支出为12200.4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由于粮油及相关副食品价格上涨,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172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生产性收入6141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86元,比上年增长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全年竣工住宅2344万平方米,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有望达到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七、资源与环境

    土地资源:根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市认真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核查工作,开展了全市基本农田的核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耕地和基本农田情况、建设项目批准用地和违法用地情况。根据核查结果,加大了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市自上而下签定了基本农田责任状,350.4万亩基本农田全部落实到地块,其中农作物用地254.9万亩。基本完成了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阶段性工作任务。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用地,全市470个开发区减少到28个,核减规划面积46768公顷,核减率为53.4%;截止到年底,已退回土地14626.2公顷,复耕土地11735.6公顷。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依法处置闲置土地,查处违法土地行为2411件,责令退还土地1500.7公顷,复耕土地449.9公顷,收回闲置土地174.8公顷。规范控制建设用地协议出让范围,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全年全市征占地及农用地转用项目用地7286.6公顷,比上年增长12.1%。72宗经营性项目土地使用权入市成交,成交土地面积438.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6.7%和1倍。
  
    水资源:降水情况好于上年。全年降水539毫米,比上年增长19%,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92%。但水资源形势仍然严峻。年末,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19.04米,比上年末下降0.71米,地下水储量累计减少3.6亿立方米。正式组建水务局,开始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采取严格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用。全年向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调水2.41亿立方米,其中从外省调水9400万立方米。在保障城乡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8.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9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量2.3亿立方米,增加1699万立方米。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进展顺利,永定河倒虹吸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强化节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制定了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分阶段工作方案。综合水价由上年的4.01元提高到5.04元。全年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工业和生活完成节水技改措施51项。

    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全年拆除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75.3万平方米,城市市容不断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推进。控制大气污染第十阶段措施继续实施,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完成燃煤锅炉改造1037台,对重型汽油车和摩托车新车实行第二阶段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排放检测监管。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29天,比上年增加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2.5%。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开展了水源三、四厂防护区内的污染源调查,加强了对密云、怀柔水库的水质保护;启动了永定河、潮白河砂石坑生态恢复及整治工程。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完善。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和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城近郊区污水处理厂达到8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88万立方米/日。城近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再生水利用取得新进展,新建再生水利用管线52.7公里,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5%。积极推动其他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完成五环路内28个暴露垃圾堆的治理任务;全年清除各类施工渣土3259.5万吨;全市第一个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厂竣工。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城近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8%(按产生量计算),远郊区县达到33%。完成首都机场及周边地区噪声功能区划,对四环路两侧部分道路进行了交通噪声治理工程。

    绿化美化步伐加快。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40.48万亩,植树4230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9.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绿化隔离地区新增绿化面积4.76万亩,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面积4.02万亩,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1.7万亩。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密云水库湿地、汉石桥湿地建设工作,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楔形绿地建设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城近郊区新增绿地面积848公顷,其中新增大型绿地20余处,共117公顷。城近郊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