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认知“12369”环境举报电话不足两成,环保信息渠道需创新

报告出处:零点指标数据网  发布日期:2006年01月13日 08:44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其它
调查地点:20个城市城填及农村
调查时间:2005年9月
样本数量:3777名普通居民
样本情况:入户问卷调查
调查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一个公众在了解公共话题的时候,如果按照公众的沟通体系来看,首先是从媒体去了解,然后是从社区获得,再次是一些与个人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途径。同样,当我们来看环保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公众反馈环保信息的渠道和其他公共信息一样,社区参与的渠道比较有效,民生指数发现,公众在碰到环保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找环保部门,而是找当地的居委会,而对于专业性的环保渠道认知不足。这项结果来自于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全程研究与管理,中国民生银行支持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5年度报告》。

    环保信息上传下达:渠道有限


    对于国内发生的环保事件,例如2005年发生的圆明园事件、26度空调节行动、志愿者清理珠峰行动、可可西里事件等,公众很重要的信息都是从媒体获得的。而本次调查也显示,公众获取环保信息的来源主要依赖报纸和电视,从其他媒介获取的信息较少,但是,由于媒体对一些环境问题做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使得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负面问题敏感程度、关注程度都比较高,而对一些正面的环境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自然保护区问题等等关注程度不多,也不重视。而像通过何种渠道能够准确的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并让问题得到解决,媒体报道的更是少之又少。不难发现,公众获取环保信息的渠道依然很有限,掌握的信息还不够充分。


 

    环保信息的社区链接:居委会成为首选

    人们在碰到公共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把居委会作为最基础的接触渠道,本次调查也发现,公众在日常生活发现环境问题,最常采用的方式也是向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反映,比例达到了47.1%,明显超过通过电话、信件向政府投诉或向媒体反映。多年以来,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一直是公众心目中处理底层社会问题的主要机构,只要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下意识,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找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然而事实上,居委会并不是环保问题直接处理部门,它的主要工作范围是它的主要工作范围是处理一些与邻里纠纷有关的街道事务。而通过民生指数的调查,公众环保信息传递社区参与的渠道依然比较重要。


    环保专业信息渠道:认知较低,需要广泛传播

    调查发现,公众对“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的认知比例较低,不足二成,而在这二成中打过这个电话的仅仅只有9.2%,83.6%的公众不知道使用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更不知道如何使用。看来,专业的环保信息渠道如何为公众所知,不仅需要进行广泛的传播,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吸引公众参与的技巧。


 

    环保工作要从专业化走向公众化,需要向公众传达新鲜的知识与信息,要让公众对环保产生兴趣,因此,环保工作要变公众关注为公众参与,需要在公众参与渠道上进行创新,在传播时要注意题材的创新性,传播形式的丰富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并要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以及和其他社会议题的结合,这样才能构建一套基于公众的深入到公众生活网络的平台,让环保走进千家万户。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