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工具,你会用吗?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6-1-17
样本情况:勾通指数的调查
调查机构:零点调查&指标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22岁的小张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收发电子邮件,公司的工作邮件,私人的网络邮箱登陆,这几乎成了他一种习惯。此外,他还拥有自己通讯的十八班“兵刃”——手机、小灵通、电话、MSN、QQ、Skype……每天,他和远在外地的爸妈用电话联系,手机上可能随时会响起女友的“查岗”电话,用QQ传文件,在MSN上与远在美国留学的朋友即时消息,最近,他又迷上了书写Blog,在网上和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朋友“亲密接触”。当代生活中,各种通讯工具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而来,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沟通方式,在方寸瞬息间,无论相隔多远,声音、图像、文字信息都可以从四面八方地向你涌来,仿佛世界变小了,一切都更加随意和迅捷。
由零点调查&指标数据编制发布了《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沟通指数的总体得分为66.84分,以百分制衡量超过及格水平。这表明中国人目前的沟通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报告中,还以量化的方式清晰地衡量中国城乡居民借助媒体、沟通工具和人际网络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居民对沟通工具的使用频率较高(74.33分),移动通讯工具的频率已超过固定电话,互动型网络沟通工具的多样性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手机仍是中国人的“大哥大”
在移动通讯工具刚刚诞生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通话工具被形象地称为“大哥大”,那么在这种称呼可谓名副其实,移动通讯工具成了当代中国居民常使用的沟通工具中的“老大哥”。在本次报告中,采用5级量表衡量对中国居民的通讯工具使用频率进行衡量,1分表示“用的很少”,5分表示“经常使用”,结果显示,手机和小灵通这两种移动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最常用的沟通工具,同时人们使用手机(3.93分)和小灵通(3.87分)的频率已经超过了固定电话(3.75分)。而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本次调查结果,截至到2005年8月底,中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6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8部,已经略高于固定电话。
QQ、MSN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潜力十足
20世纪末期,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沟通方式带来很大改变,“伊妹儿”、“QQ”、“MSN”和“网易泡泡”等在你的眼里可能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人初次相识,最先留给你的可能并不是一长串的电话号码,而是一个富有个性的帐号或邮件地址,然后告诉你“加我”,网上“挂着”,随后就展开网上的相知相识,也许这样的场景你并不陌生。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使用过固定电话(88.8%)、手机(60.1%)等传统和移动通讯工具的群体比率仍然是最高的,但网络沟通工具已经开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过并且习惯于各种各样的网络通讯工具:近两成(16.7%)的中国居民平时使用过MSN、QQ、雅虎通、网易泡泡和新浪UC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这一比例已经明显超过了Email的使用人群(10.2%);而且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频率也较高(3.54分),仅次于固定电话(3.75分),成为最常使用的第四大沟通工具。
在使用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人群中,QQ作为中国国内最早的即时通讯工具,目前仍然保持它的先占优势,赢得大量人群的喜爱,使用比例高达99%,同时,MSN,网易泡泡,雅虎通也开始在即时通讯工具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22.82%、16.98%和12.46%的人使用过)。
如果以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Email作为网络沟通工具的代表,分析经常使用网络沟通工具的群体的特征,研究后发现,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以及性别群体对网络工具的使用频率差异显著,经常使用网络沟通工具的核心群体的特征是:大专及以上学历、15-30岁的男性居民。
中国人平均每天收发七条短信
短信,被称为“拇指经济”,三五十字、一两分钟,传情达意,简单明了,可谓经济实惠,时间短,见效快。短信收发数量和手机储存号码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沟通工具的使用程度和人际交往活跃性。调查结果显示,63.87%的中国居民收发过手机短信,平均每天每人要收发7条短信。而高级沟通水平群体每天收发短信11条,而低级水平群体只有2条;同时城镇居民对短信服务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移动通讯用户中有25.3%的人表示从不发短信,而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则上升为40.4%;另外,青年人对短信的利用较为频繁,近八成的青年用户每天都收发短信,而四成的(42.86%)中年人和七成的(70.16%)老年从不用短信。
报告中还指出,中国居民每人的手机中平均存储着50个人的联系电话,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他对沟通工具的利用程度。本次调查的2168名移动通讯用户中,存贮35个电话号码的人群比例最高,达到三成多(30.04%),其次分别有25.7%和21.6%的存储13个和75个,移动通讯工具上存储的电话号码少于5个以及多于100个的人都不多。另外,高级沟通水平群体手机中的电话号码数量是低级沟通水平群体的3倍。
多种沟通工具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丰富了信息传递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拓宽了人际沟通的途径和范围,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说,个体对沟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充分地反应了沟通能力和沟通行为活跃程度。如今,中国人的沟通工具已经日益多样化,如何充分利用好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将成为中国居民在沟通新时代能否更有效地改善生活的关键因素。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