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新老因素制约满意度提升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6-01-19
样本数量:4128名常住居民
样本情况: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入户访问
调查机构: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岁末年初之际,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盘点2005年中国居民的生活,指出:总体而言,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对于国家宏观环境的评价继续走高,但宏观调控的积极影响尚未完全渗透到百姓的微观生活,城乡居民个人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除了个人经济状况、职业状况和社会保障程度等限制整体生活满意度提升的“老”因素外,2005年,养老忧虑也开始凸显,成为制约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新”元素。
该项调查结果基于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合作完成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8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4128名18-60岁常住居民(农村是16-60岁)进行的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2118人、小城镇居民1140人、农村居民870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
0.94%。
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发现:尽管对于各项宏观环境的评价持续走高,2005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3.40分)较2004年(3.50分)有所下降。与前两年的调查结果相同,今年仍呈现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更多受微观环境指标影响,而受宏观环境指标影响相对较少的趋势: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个人职业满意度、养老忧虑位居影响力的前四位。
个人经济状况下拉总体生活满意度
连续两年,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指标,是制约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于个人经济状况的满意度(3.10)高于农村居民(2.96),学历与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之间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学历越高,对于个人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也越高。
职业满意度评价凸显就业问题,高学历失业现象初露端倪
“个人职业满意度”
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第二位因素,2005年“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分值为3.24分,已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由于经受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本次调查发现失业人口开始出现低龄化特点,并且高学历者失业现象也开始出现,在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失业人口中,35.0%者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7%,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学历者占45.4%。同时也发现,学历越高者对于个人职业的满意度也越高。这一现象表明,高学历者在选择工作时具有一定期望值,更倾向于择业,而不是盲目就业,这些心态导致其可能短期内处于失业状态,但高学历者一旦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对于所从事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社会保障满意度低,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大
“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第三重要指标,2005年,中国居民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分值为3.12分,从2003年-2005年一直呈低位平稳状态。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下,连续三年针对商业医疗健康保险和社会统筹类医疗健康保险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覆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医疗健康保险的总覆盖率逐年提升明显,但是,2005年,仍有近6成(57.5%)居民没有任何医疗健康保险。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险条件则更加恶劣,2005年,农村居民中没有任何医疗健康保险者比例为68.4%,虽然较2003年的88.3%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是,在农村经济依然不发达,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农村公共卫生条件依然较差、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不能不受重视,这部分群体的生老病死不能不令人担忧。
养老有忧虑,实现“老有所养”任重道远
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将“养老忧虑”这一指标归入“零点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并进行测量,养老忧虑指标由老年生活照料和养老金来源两个次级指标构成,调查结果表明:养老忧虑对于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仅次于“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位居影响力的第四位。如果用5级量表来评定(1分表示非常忧虑,5分表示完全不忧虑),中国居民养老忧虑分值为2.32分,处于“比较忧虑”和“一般”之间,偏向于“比较忧虑”。而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对于养老问题更是忧心忡忡,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未来社会的平均工资的不确定性都是导致这种担心加剧的重要原因。养老保险如何取信于民,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将是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诚意的最大考验。
尽管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下降,但城乡居民依然乐观预期未来生活:2005年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3.88分)达到了四年来的最高值(2002年3.80分,2003年3.82分,2004年3.80分),高达73.7%的城乡居民预期未来生活“会变好”。岁末年初之际,让我们一起相信“未来生活会变好”,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这样那样的问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