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2005年8月各行业数据统计报告(上)

报告出处:佐思网  发布日期:2006年04月24日 13:12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统计数据
调查机构:佐思网
报告来源:佐思网

报告内容:

08.31

  图2004-2009年印度EMS和ODM的销售收入及增长预测

  本图表涵盖的主要信息数据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对2005-2009年印度EMS和ODM的销售收入及增长进行的预测,并在图表后就印度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和原始设计制造商优势与美国作了简短的文字比较。注:EMS是指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ODM是指原始设计制造商。[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30日]

  据高科技市场调研公司表示,印度电子制造服务(EMS)提供商和原始设计制造商(ODM)的销售收入,将从2004年的7.74亿美元到2009年预计将增加到20.3亿美元。综合各部门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21%。

  iSuppli公司在报告中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印度,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和原始设计制造商最大的优势是劳动成本比美国市场低30%-40%,另外,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印度先进的教育培训系统、国家高科技园区的建立以及国家交通和有效基础设施的最新改造等因素都给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和原始设计制造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原始出处:

  http://www.cmpconsulting.com.cn/GenCenter/GenCenterDetail.asp?TypeId=47&OperatorId=224

  图2005-2010年全球手机游戏收入及其增长率预测

  本图表涵盖的主要信息数据是:2005-2010年全球手机游戏整体收入及其增长率的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30日]

  “到2006年,中国移动百宝箱的手机游戏收入将达到6000万美金。”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上,我玩网创始人兼CEO张祖欣踌躇满志地表示,国内手机游戏市场正迅速发酵。而空中网互动娱乐业务总经理胡斌甚至认为该估计仍然不够乐观,他声称,根据他的观察,虽然目前中国移动百宝箱的手机游戏收入仅有2000万,但根据目前市场发酵般的增长速度,6000万美金的收入目标很有可能在年底达到。

  张祖欣透露,预测表明,全球手机游戏收入,将由2005年的26亿美金,增长至2010年的112亿美金;有鉴于目前全球只有23%的手机能下载游戏,预计手机游戏将在接下来的3年里高速增长25.66%。到2007年,北美95%的手机和欧洲90%的手机都能下载游戏,而单机网络游戏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都已经实现了商业化。

  原始出处:

  http://www.cmpconsulting.com.cn/GenCenter/GenCenterDetail.asp?TypeId=43&OperatorId=328

08.30

  图03-05年封装测试业与半导体整体产业产值比较

  本图表涵盖的主要信息数据是:在03及04年的基础上对05年封装测试业与半导体整体产业产值的比较,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未来发展作了相关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9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半导体产业是从封装开始做起的,集成电路封装在推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设计和芯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相比,封装测试业在近几年一直呈现稳定增长的势头。2004年这一势头依旧延续,其行业销售收入的年度增幅为15.8%,规模已接近300亿元,为282.56亿元。近几年来,中国的IC封装测试业产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5%左右。这种高速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世界各大半导体企业在中国新建或扩建半导体封装测试厂,我国台湾省企业在祖国内地设厂以及来

  自我国内地封装企业的扩产和其他资本对半导体封装业的投资。

  据赛迪顾问李轲介绍,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前十位半导体厂有九家已在或正在中国内地建立IC封装测试厂,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封装代加工厂Amkor、日月光、矽品科技、金朋都已在我国内地建立封装测试厂。

  目前国内集成电路封装企业结构已形成鲜明的内外资差别,纯外资企业如INTEL(上海、成都)、RENESAS(北京、苏州)、AMD(苏州)、SAMSUNG(苏州)、SPANSION(苏州)、ST(深圳)、Fairchild(苏州)、TOSHIBA(无锡)、Infineon(无锡)等等,均为国际IDM企业在华设立的制造厂,其产品全部返销母公司,因而与国内市场基本脱节。而长电科技、南通富士通、天水华天等内资封装企业近年来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产品档次也正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支撑产业同步发展

  与微电子封装有关的封装材料和封装设备业已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列入了国家发展规划,近几年来随着半导体封装业的发展也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封装材料业中的金属框架条带、引线框架、模塑料、金/铝引线丝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目前生产铜引线框架条带的企业有洛阳铜加工厂、宁波慈溪兴业铜带厂;生产冲制型引线框架的有日本三井公司在上海、天津、成都建的厂,以及厦门永红、宁波康强、济南晶恒、铜陵丰山三佳、浙江嵊州华科等;生产蚀刻型引线框架的有宁波东盛;生产模塑料的有苏州住友、连云港的中电华威、昆山长兴、北京科化等;生产金/铝引线丝的有山东招远贺利氏及杭州的一家工厂。

  在设备方面,我国封装和测试设备方面过去几乎全部进口,但目前模具、激光打标机、引线电镀线国内生产的已较多。并且,自动划片机、自动减薄机、自动管芯装片机和自动引线键合机也已在研制或开始小批量生产。

  国内企业技术有待提升

  多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封装的销售额在国家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中一直占有70%的份额业内专家莫大康认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洲转移的大趋势下,目前,全球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已经进入第三次革命性的变革时期,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际大厂的进入,我国封装测试业的技术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目前,T/LQFP、PBGA、CSP、多层叠式封装等各类先进封装已在国内开始大量生产,如PBGA(塑料焊球阵列)封装的企业有Intel、威宇、Amkor、IBM、现代、Motorola、飞索、三星、矽品科技(SPIL)、深圳赛意法;CSP(芯片尺寸封装)的企业有Intel、飞索、三星等;多层叠式封装的企业有Intel、飞索、三星、矽品等;即将生产BGA、CSP的企业有苏州英飞凌(Infineon)、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企业的封装及测试技术还停留在低端水平,仍以DIP、SOP等塑料封装和引线数小于100为主流技术。在分立器件中仍以TO-92为主要封装形式,合资公司多以SOP、QFP、PLCC、SOT等技术为主,而外商独资公司BGA及CSP已成为主要封装形式。从目前国内封装企业的封装能力来看,年封装能力过亿块的企业有8家,其中长电科技、深圳赛意法和南通富士通的年封装能力超过了10亿块。在技术水平上,国内封装企业仍以DIP、QFP、SOP等传统封装形式为主,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BGA/PGA封装目前仍仅有飞思卡尔、深圳赛意法、南通富士通、飞索半导体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

  客观地看,目前我国的纯测试业还刚刚崛起,封装业规模虽已经步入前列,但与国际大厂相比,企业规模及产值都非常小,但是随着我国芯片制造业和IC设计业的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封装测试业的前景依然看好。只要从根本上重视封装测试业的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到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下,就一定能实现我国从封装大国走向封装强国的目标。

  原始出处:http://www.cena.com.cn/htm/Article_detail.asp?id=13219

  图2004-2006年中国移动流媒体用户及市场增长

  本图表涵盖的主要信息数据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对2005-2006年中国移动流媒体用户及市场增长的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预测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9日]

  据易观国际最新的《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中显示,各类移动流媒体的应用成熟度主要需要从与人们生活粘性高的服务领域以及其产业在移动平台应用的构成的复杂程度来分析。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5G和3G技术的陆续推出,使增值业务在技术基础和传输速率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将促进移动终端的升级换代和各种增值业务的出现。而随着宽带的普及,各类互联网增值业务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在日韩、欧美以及中国目前移动流媒体的开展应用来看,不仅覆盖了人们对于娱乐、信息的需求,更多的覆盖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密切的方面。

  在这份《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报告中还指出,移动流媒体在影视、交通、广告等领域的应用将前景广泛,为传统媒体的新形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终端和网络的升级,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预计2005年将达20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但由于流媒体业务的商业模式也尚未成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易观国际预测,2006年移动流媒体用户数将达到1000万左右,市场规模约16亿元人民币。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传播的内容从何而来?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如唱片公司)具有庞大的原创内容,如何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数字新媒体在使用原创内容方面,在知识产权上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政策面上的问题?据悉,9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数字新媒体高层论坛”将带领大家找到可行的答案。

  易观国际分析师指出:“移动流媒体应用市场由于受到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制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和流媒体资源的补充还有待时日。预计2005年,移动流媒体将成为投资信心高速增长的炒热阶段,2007年后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原始出处:http://www.chinalabs.com/cache/doc/05/08/29/73981.shtml

08.29

  图02-05年国内网吧数量及增长率统计

  本图表涵盖的主要信息数据是:02-04年国内网吧数量及增长比率的统计,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6日]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根据调查数字整理发现,从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开始,网吧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在2002年6月达到21.3万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吧经营数量每年递减,在2003年网吧数量变化基本开始稳定,为12万左右。在最新的一次调查中,截至到2005年6月中国网吧数量为10.8万家。

  原始出处:http://www.iresearch.com.cn/html/internet_investment/detail_viewsid_20549.html

08.25

  图01-05年全球白光LED市场需求量及增长率

  本图表涵盖的主要信息数据是01-04年全球白光LED市场需求量及增长率统计,05年全球白光LED市场需求量及增长率的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5日]

  白光LED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其成长性的确可观,若根据PIDA的研究,2003年全球白光球需求量为

  40.91亿颗,年成长率高达157.13%,2004在彩色手机等需求带动下,白光LED成长至65.91了亿颗,YoY=61.11%,预计2005年达到100亿颗。

  原始出处: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5000441-d5509431.html

08.25

  图2005年第二季度全球CRT液晶等离子电视出货量及增长率

  本图表主要是以数字图表的形式描述了2005年第二季度映像管电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出货量及增长率,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4日]

  随着平面电视价格不断下降,提升消费者买气,也使得市场换机热潮持续加温,以致于映像管电视(CRTTV)销售和市占率皆节节下滑,平面电视表现则一路攀升,根据市调机构DisplaySearch最新报告显示,2005年第二季(Q2)液晶电视(LCDTV)和等离子电视(PDPTV)出货量双双创下新高记录,年增率分别高达148%、89%,液晶电视出货市占率更是首度超越10%大关,亦显示平面电视大军侵蚀传统映像管市场大势已定。

  DisplaySearch报告指出,Q2映像管电视出货量总计达3,275万台,市占率向下衰退走势依旧,由2004年同期的92%下滑至84%。DisplaySearch表示,映像管电视销售下滑,一方面是由于平面电视攻势猛烈,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大陆市场影响。据悉,因Q1大陆市场销售强劲,Q2买气略微退烧,呈现季节性衰退的情况;据悉,大陆最大映像管电视厂商为康佳(Konka)。

  不同于传统电视的需求走弱,平面电视成长动力则持续强劲,两大主流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出货量双双创新高。DisplaySearch表示,Q2液晶电视出货量达400万台,较2004年同期劲扬148%,市占率更是首度超越1成,占全球电视总出货量10.3%比重;若以地区来看,北美洲出货成长最为亮眼,出货量首度突破100万台大关,但仍以欧洲市场所占比重最高,达38%。

  另外在等离子电视方面,该季出货量达113万台,较2004年同期骤增89%,销售额达31亿美元,无论是出货量或销售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记录,占全球电视总出货量比重攀升至2.9%。报导显示,Q2映像管电视出货量较2004年同期衰退10%,仅达3,275万台,虽仍具市场主流地位,但市占率节节下滑,较2004年的92%下滑8个百分点,仅为84%。

  原始出处:http://www.pconline.com.cn/mobile/inews/0507/671419.html

  图04-05年惠普等五大NB厂商价格变动统计比较

  本图表主要是对04-05年惠普、华硕、东芝IBM及宏基等五大NB厂商价格变动的统计比较,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4日]

  台湾笔记型计算机(NB)市场经过上半年一轮激战后,在NB销量冲刺提升不少,也有机会在今年突破2004年未达成的60万台销量,不过随着各品牌激烈竞争结果,各类机种的平均单价也已随之大幅下滑。NB业者表示,2005年台NB市场主要受到双A竞争的影响,目前主流规格机种价格约新台币3.5万~4万元之间(P-M1.73GHz),而且随时可能再下调,若以相同规格比照海外市场,价差最大可差距近万元,甚至同品牌机种考量市场特性,在美国与台湾销售的价格落差也相当大。

  NB业者表示,目前全球NB最低的价格,主要落在如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日本则是明显在NB价格较高的国家,但美国、欧洲、大陆、台湾等,则属于价格竞争较激烈的市场,只不过,台湾相较于其它价格竞争激烈的地区,属于市场小、成长性有限的国家,却也因双A不计代价争夺市占率,让NB价格迅速下探。

  新禾科技东芝产品事业处总经理杨天福表示,价格战在市场上虽持续存在,且台湾还不是NB价格战最凶狠的市场,但2005年受到双A的影响确实不小,东芝除全面调降机种平均单价10%左右,过去平均每季调整1次价格策略,今年起也改成每月、甚至更短的时间调整价格。

  NB业者指出,台湾市场小、通路集中度高,早就形成容易被比价的环境,只不过,过去外商品牌背负业绩压力,必须采行价格战以维系市占率,但今年更重要的关键在于,宏碁(2353)、华硕(2357)不惜成本抢夺台湾的市占率,才是让NB价格硬生生不断下跌的重要因素。

  NB业者强调,美国市场虽然出现499美元、549美元的超低价NB机种,但由于美国市场NB的价位带相当宽广,扣除少数超低价机种外,平均通路端的主流价位仍可维持1,400~1,500美元(约新台币4.5万~4.9万元),但台湾市场机种单价却是全面下滑。

  通路业者表示,上半年结束后,台湾NB市场销量约为26万~27万台,预估今年全年市场销量可达60万台,但在宏碁扩张市占率、华硕维系NB地位、外商品牌也得维持一定市占率的多重因素,看来NB的平均单价只会持续向下降,没有乐观的理由。

  原始出处:

  http://home.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712&zNotesDocId=C2C44A45D78CA11A482570620045FC09

08.24

  图05年第一、二季度三星等电视供应商市场销售份额比较

  本图表主要是对05年第一与第二二季度三星、索尼及松下等电视供应商的市场销售份额比较,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3日]

  市场调研公司DisplaySearch指出,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Electronics)已在第二季度取代日本索尼(Sony),成为全球销售额最大的电视供应商。

  第二季度三星电子在173亿美元的总体电视市场中占9.9%的份额,高于第一季度的8.2%。松下(Panasonic)的份额为9.7%。长期占据首位的索尼的市场份额从11.6%降至8.8%。

  从单位出货量角度来看,三星的市场份额为9.0%,位居韩国同业LG电子之后,增长迅速的LG电子取得了9.8%的市场份额。先前单位出货量高居榜首的TTE,第二季度份额从8.1%降至7.5%。

  平板电视市场继续强劲增长,第二季度单位出货量比第一季度增长26%,达到513万台。它们在总体电视销量中的比例比9%上升至13%。

  DisplaySearch表示,平板电视出货量以LCD电视为主,后者出货量比第一季度增长27%,略高于400万台。PDP电视销售也保持强劲,而CRT销售继续下滑。

  原始出处:http://www.esmchina.com/ART_8800063661_617671.HTM

  图04-09年中国PMP市场出货量

  本图表主要是对04-09年中国PMP(MP4),包括硬盘式及闪存式PMP的市场出货量统计与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3日]

  PMP,全称是PortableMediaPlayer国内普遍称为MP4。2003年中国市场出现PMP/MP4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关注中国的PMP/MP4市场。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通过对MP3、掌上电脑等便携式消费类电子市场发展历程及特性的研究,结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者行为特点与PMP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态势发展,认为这一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迅速膨胀,预计到2009年中国市场硬盘式PMP与闪存式PMP的出货总量将达到173万台。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认为,2005年将是中国PMP市场的启动年,会有大批喜欢观看移动视频播放的先期使用者开始购买PMP,使得2005年中国市场PMP的出货量预计会比2004年增长近2倍,达到7.8万台。

  而2006年,由于PMP的价格及播放内容获取等问题,以及中国大众消费者对价格的更加敏感性与对

  PMP的认识接受速度等因素,使得这一年的中国PMP市场仍将是先期使用者市场。

  2007年PMP将进入中国的大众市场,其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将会再一次飞速增长,其后逐步进入市场成熟期。

  2008年与2009年中国市场PMP出货量的增长率将渐渐回落。

  消费者的消费观具备很大的非理性成份,如果以纯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考虑PMP市场,那么PMP市场根本不存在。消费者购买PMP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炫耀摆酷的需求,并非出于实用的角度。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无法依靠数学的理性的方法去分析判断并预测。就好像艺术品无法工厂化生产。

  PMP强劲的竞争对手包括手机和PDA。PMP只有加强视频播放性能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屏幕,大容量是PMP的特色,失去这些特色,PMP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原始出处:http://www.pday.com.cn/news/2005/2005-06/2005823101532.htm

08.23

  图1949-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统计

  本图表主要是对1949、1952、1970、1980、1986、1990及2001-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统计,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2日]

  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钢铁协会预测,2005年中国粗钢产量将达到3亿吨。2005年3月中国粗钢产量达到2750万吨,同比...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为7780万吨。3月,中国成品钢产量为3070万吨,同比增长26.9%,一季度成品钢产量为8250万吨,同比增22.4%。

  原始出处:www.chinamining.com.cn/news/listnews.asp?siteid=40775&ClassId=154-9k

  图05年第二季度日本五大电子厂商影音设备营业利润比较

  本图表主要是对05年第二季度日本五大电子厂商,包括松下、夏普、东芝、三洋及索尼公司影音设备营业利润的比较,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22日]

  随电视市场从CRTTV朝薄型平面电视(如LCDTV、PDPTV)发展,加上薄型平面电视价格滑落过快,让SONY电视事业遭受双重打击,在过去6季中,SONY电视事业有5季出现营业亏损。

  SONY之外,Pioneer也将电视事业亏损,归咎于价格滑落过快,超乎公司预期;南韩2大电视厂商营运表现亦不算理想,三星电子与电视相关的数字媒体事业部已连续5季出现小幅亏损,LG电子电视事业属于数字显示事业部,在过去3季该部门也出现2季亏损,显示彩电事业获利普遍不佳的客观事实。不过,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等厂商2005年第二季包含彩电的影音事业表现仍不错。从发展不如预期与顺利进击厂商间做差异分析,可掌握成功经营彩电事业的发展之道。

  原始出处:http://www.digitimes.com.tw/DT/ICT/shwrpt.asp?v=FW0541&n=1

08.22

  图全球大尺寸面板驱动IC需求量统计与预测(单位:颗)

  本图表主要是对全球大尺寸面板(笔记本、电视、监视器及其它大尺寸屏)驱动IC需求量统计与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9日]

  驱动IC封测好光景到年底OK!飞信Q3出货量攀升亿颗高峰。驱动IC封测双雄之一飞信,17日召开法人说明会,总经理黄贵洲指出,由于市场需求仍在加温,且联咏、奇景、敦茂等客户的出货量也持续增加,再加上新的日系客户到位,因此预期飞信第三季出货量会比第二季成长3成,届时飞信不但达到单季出货突破上亿颗的目标值,单季毛利率也将上升到18%,而到了第四季,预估单季出货量又会比第三季成长2成。

  TRI观点:全球大尺寸面板驱动IC需求量05下半年将有高成长率40%以上,由于驱动IC下半年整体需求会比上半年至少成长15%,但因整体产能(含金凸块、晶圆代工及封测)不足的关系,下半年驱动IC封测市场缺口至少会在2~3成间,此市场趋势将会使得交期明显拉长,即使厂商新采购设备,新增产能也须三个月以上才能因应,因此整体来看,在面板价格不至于大跌的前提下,第三季驱动IC的平均报价会调升10~15%。

  原始出处:http://www.2300.com.tw/Column/ShowContent.asp?contentid=16620

  图2002-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与增长状况

  本图表主要是对2002-2006年各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与增长状况的统计,并在图表后就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与增长状况简短的文字分析及预测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9日]

  从移动通信业的运营收入来看,2002年移动通信行业总收入为2155亿元,2003年增长了13%,达到了2425亿元。iResearch预测,移动通信业运营收入将保持12%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到2006年,移动通信业运营收入将达到3468亿元的规模,到2010年,移动通信业运营收入将突破5000亿元。

  原始出处:www.iresearch.com.cn/-90k

  

08.19

  图中国汽车行业合资状况一览

  本图表主要是对中国汽车各汽车制造厂商与国外品牌合资状况的统计分类,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8日]

  近来,有媒体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汽车后合资时代”。他们所依据的理由是,跨国公司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抢凳子”游戏,“该进来的都进来了”,“锣鼓喧天、礼炮炸响”的时代过去了。市场“井喷”过了,企业利润下降,在合资公司内部,中方的作用日益消解,合资产品的中方标识越来越少,中方的权益正在日复一日地被架空、渗透和蚕食。“对等持股”的“桥”已经留在身后,越来越是一个“赘物”。如此等等。

  诚如斯言,在各汽车合资公司中,确实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上述表象。我们认为合资公司的建立,只是谋求发展的第一步,决不意味合资的完成,合资公司的长期运作,才是合资的目的。“该进来的都进来了”,“锣鼓喧天、礼炮炸响”,恰恰表明是合资时代的开始,而不是合资时代的终结,有的合资公司即便是协议到期了,合同一续又是30年。

  什么是“后时代”?就是事物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成熟期,开始出现停滞和衰退,才可以冠之以“后时代”。我们知道,中国的汽车合资公司,总体来说正以超常速度发展,和世界任何一个汽车市场相比,都是可圈可点的。中国的汽车合资公司正处于它的黄金时期。为了进一步夺取中国市场份额,合资公司纷纷扩张生产能力,争相推出新的车型,还都制定了令人目眩的发展目标,丝毫没有显现出败象来,怎么能武断地说它步入了“后合资时代”?至于合资公司中出现双方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正好说明大家一致看好它的未来与发展。

  前两年,汽车市场出现的“井喷”是一场流星雨,不会持续下去。“井喷”过后,绝不意味一个时代的结束。所有的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信心,并没因此有丝毫减退,并且众口一词地表示,他们谋求的是长期发展。作为有着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我们对自主汽车产业也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因此,“对等持股”将是平衡合资公司权利与利益最重的砝码,远没有成为“留在身后的赘物”。

  中国汽车“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的确未能全面实现,这是我们发展路径选择上的失误,重要的是调整与完善,比如推出的整车形态标准和进口汽车落地完税政策等,但不是因此而结束合资。至于中方的市场和外方的技术“旗鼓相当”的想法,即使在合资之初也没有出现过。当年吉普的外汇平衡和桑塔纳国产化问题,都曾酿成了“国际性风波”,最后是经由外交途径、政府层面解决的。合资公司的要害部门为外方所控制,也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问题,更不是只有现代起亚如此。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一开始外资就是强势介入,一个小小零件的国产化认证,都必须不远万里拿到国外跨国公司总部,中方何曾有过话语权?掌握了技术和产品,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其实和股比的多少并没有多大关系。合资公司外方股比不能超过50%是中国汽车行业的特有现象,而其他产业并没有可比性。

  三家轿车合资公司早期的中方总经理,一人自杀,一人出走,一人黯然下台,广州标致的中方总经理则像是走马灯,神龙公司很长时间一直别别扭扭,最为平静的一汽大众,也曾出现过外方扬言撤资的危机。“合资公司的中方总经理不是人干的活”,成为合资初期的流行语。说“在合资一开始,外方对不能控股中国整车产业已然心中不爽,但尚隐忍不发”的“欧洲汽车合资企业外方高管”,其实对中国汽车合资的历史真的不了解。1984年1月15日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303万美元,外方股比仅占31.35%。而广州标致公司,标致的股份只有22%,加上世界银行与巴黎银行的股份,外资总股比也只有34%。即使到神龙公司和一汽大众成立,外方的股份分别只占30%和40%,那时外方其实并不十分看好中国市场,也没有控股的要求,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已然心中不爽”了。发展最为成功的上海大众,注册资金只有1.6亿元,而且为了回避风险,大众坚决不要销售权,上汽不得不独自成立了上汽销售公司。而当年的二汽为了寻找合资伙伴,走遍了全世界,找了所有的汽车公司。是这些年合资公司的红火,才吊起了跨国公司的胃口。

  中国的汽车市场更不是什么“一次性兑付”的资源,1年销售500多万辆汽车,占全世界汽车市场的十二分之一,而且最起码以10%的速度增长,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这对跨国公司具有持久不衰的吸引力。搬迁亚太总部,建立研发中心,设立金融公司等等,都是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准备长期扎根中国的举措。

  总括一句话,中国汽车的合资方兴未艾,远没有到“后合资时代”。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兴趣更浓,投资的决心更大,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欲,越来越强,更说明“汽车后合资时代”远没有到来。我们对外方控制合资公司感受强烈是中方自主意识的苏醒。

  原始出处:http://www.ce.cn/cysc/auto/cysc/cyscgd/200507/28/t20050728_4289892.shtml

  图2005年第一第二季度全球PC销售量及增长状况

  本图表主要是对2005年第一与第二季度全球PC销售量及增长状况的统计比较,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8日]

  全球笔记型计算机(NB)替代桌上型计算机(DT)效应加快,2005年第二季(Q2)创下NB占个人计算机(PC)市场比重逾3成的历史新犹,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将是全球NB重要转折点,由于英特尔(Intel)将引爆双核心NapaNB需求热潮,加上微软(Microsoft)WindowsVista(即Longhorn)在Q4问世,将让NB影音运算、无线传输与安全性更上一层楼,NB业界预期,2006~2007年NB市场比重将一举突破4成,并在2008年实现全球NB业者所最期待「NB超过DT、市占过半」的新里程碑。

  IDC称,今年第1季度全球的PC出货量为4610万台,增长了10.9%,仅比原来的预期提到了大约1%。其竞争对手Gartner预测称,今年第1季度全球PC市场的出货量为5040万台,增长率为10.3%。这两家公司由于统计的方式不同因此报告的数字也就不同。

  据IDC最新出货统计,全球PC市场2005年Q2销售量约达4,750万台,较2004年同期成长逾18%,亦高于2005年Q1销售量,完全打破过去PC市场「五穷六绝」惯例。其中,DT销售量3,160万台,较2004年同期成长近13%,在英特尔低价芯片组供货紧绷情况下,表现已属不俗;NB表现则更耀眼,Q2销售量达1590万台,较2004年同期成长逾30%,并一举拿下全球PC市场30%的历史新纪录。

  台NB业者指出,由于英特尔认为未来5年NB成长率将远超乎DT,且消费性市场每年成长约20~25%,高于商用市场的15~20%,因此,英特尔为延续自2003年起CentrinoNB及替代DT所创造庞大NB需求热潮,正准备一项积极且有完备产能规划的NapaNB推动计划,藉以促使全球NB市场在2006年快速从现有Sonoma平台,转换到Napa平台。

  NB业者强调,英特尔对于NapaNB可说是押下重注,几乎主要资源都集中于此,即便是近期DT市场一直有芯片组短缺问题,但所有与Napa相关的CPU、绘图芯片组和WLAN芯片组(IntelPRO/Wireless3945ABG)开发计划及生产交货时程,不但完全符合原先预期,甚至还超前进度,英特尔已准备充足产能,为2006年初即将引爆的新世代双核心NapaNB蓄势待发,希望藉由「单核心迈向双核心」效应,再造全球NB市场强大成长动力。

  由于英特尔双核心平台NapaNB,以及微软预计在2006年Q4问世的WindowsVista,将让NB的影音运算、无线传输与使用安全性更上一层楼,因此,届时Yonah和Merom在大部分NB业者眼中,是NB史上「最实用」的MobileCPU,再加上数字电视规格、MediaCenter和超过8小时电池使用时间等各种为数字家庭和办公室所打造新技术和标准,将让使用者一边欣赏高画质、无停顿的电视节目,并同时处理简报、电子表格等耗费庞大运算性能的工作。

  原始出处:

  http://www.digitimes.com.tw/n/article.asp?id=C5A73E3924990DAD4825705F004121C1

08.18

  图2001-2008年全球各类LED市场规模统计与预测

  本图表主要是对2001-2008年全球普通、高亮度及超高亮度LED市场规模的统计与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7日]

  根据iSuppli研究结果显示,全球LED市场在2003年与2004年历经将近30%的高成长率之后,未来将持续呈现成长,预估2008年时可望达到6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以高亮度LED与超高亮度LED(Ultra-HighBrightnessLED)最具成长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年带动LED成长相当快速的手机应用领域,预估未来一年仍将持续成长,不过,2006年之后LED在手机应用的产值将呈现趋缓,未来取而代之的新应用领域取,将是以汽车照明、显示器(包含室内外看板)、相机用闪光灯、面板背光源以及室内照明市场等为主,因此,尽管未来全球LED市场产值每年仍具高成长趋势,惟不同时期将会有不同的成长领域出现。

  原始出处:http://stock.yam.com/rsh/article.php/297996

  图2004-2005年国内电工仪器表分月出货量

  本图表主要是对2004-2005年国内电工仪器仪表1-5月份出货量的统计比较,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7日]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景气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据表明,因全国城乡电网改造拉动,国内

  电工仪器仪表市场正发生一系列变化。国内市场需求分析电工仪器仪表产品应用面极其广泛,电力部门是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第一大用户。来自电力物资部门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在电能计量仪器仪表与系统方面,用户需求以86系列感应式电能表为主,电子式电能表(主要是单相)的需求预计会有大的上涨空间。

  市场对精密电表的需求将趋于萎缩,便携式电表整个需求也将减少。对该产品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仪表外观、结构设计、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可靠性等方面。数字仪表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可靠性。

  需求量预测及价格走势目前国内的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全行业处于微利状态。但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如电子式电能表等)的性价比与老产品相比将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有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对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年需求量将维持在6000万台(套)左右。其中,电力部门需求5400万台(套),其他部门需求600万台(套)。

  从产品结构上看,电能表产品需求4800万台,安装式电表产品需求700万台,便携式电表需求250万台,数字仪表需求150万台,其他仪表需求100万台。各类产品的需求结构亦在变化,电能表产品中的电子式电能表比重将逐步加大,从“十五”初期的200万台到末期预期可达1200万台。安装式电表、便携式电表、数字仪表的技术含量亦将增加,产品水平不断升级。因此,尽管近几年产品年需求总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总销售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预计年增长幅度为8%。

  原始出处:www.tc104.org/-106k

08.17

  图04-09年全球PDA及SMART手机出货量与增长状况

  本图表主要是对04到09年各年度全球PDA手机及SMART手机出货量与增长状况的统计与预测,并在图表后就相关行业问题作了简短的文字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6日]

  PDAPHONE、SmartPHONE与FeaturePHONE时代的来临

  根据今年的CeBIT与3GSMWorldCongress展中对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05年全球手机将朝多功能整合与个人化需求发展,SMARTPHONE、PDAPHONE、FeaturePHONE应运而生。

  PDA手机主要架构包括整合射频技术之RF、Baseband、无线数据传输之蓝芽、WLAN、彩色触控屏幕、高效率之CPU以及至少16MB只读存储器、64MB随机内存。至于SmartPHONE与PDAPHONE都具有开放性系统的手机装置,但SmartPHONE屏幕尺寸较小且以强调语音通讯方面优先,再从内部硬件规格构造来看,SmartPHONE最大差异为多使用专属CPU去处理复杂之运算,亦即在手机之BasebandDSP与MCU外,另外增加ApplicationProcessor。

  根据IDC预估PDAPHONE与SMARTPHONE占整体手机比重仍低,但逐年大幅成长则为必然趋势。

  原始出处:http://stock.yam.com/rsh/article.php/298132

  表台湾七大PDA代工厂及其代工客户统计

  本图表主要是对台湾主要投入PDA代工的厂商及其所代工的岛外厂商状进行的统计分类,并在图表后就个别代工厂商做了简要分析说明。[本图表制作于2005年8月16日]

  台湾主要投入PDA代工与自有品牌厂商,其成长力道主要来自整合其它附加价值功能的产品,如GPSPDA、WiFi-PDA与PDA手机。

  其中以宏达电起步最早,宏达电原本为全球PDA最大ODM代工厂商,由于具备优越的Wireless技术及产品设计能力,03年逐步发展SMARTPHONE与WirelessPDA,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SMARTPHONE生产厂商,短期国内手机代工厂仍难以与宏达电竞争,国际手机大厂亦因SMARTPHONE占全球手机比重仍低,亦未积极投入。

  原始出处:http://stock.yam.com/rsh/article.php/298132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