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移动IM研究简版报告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移动
调查时间:2006年5月
样本数量:有效样本3596份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机构:艾瑞网
报告来源:艾瑞网
报告内容:
1.移动商务应用市场概述
1.1.移动商务的概念
移动商务,就是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和移动通讯技术,随时随地存储、传输和交流各种信息,进行商业活动的创新业务模式。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技术进行网上商务活动,使移动通信网和因特网有机结合,突破了互联网的局限,更加直接的进行信息互动,使用户高效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动向。
从用户角度来看,移动商务是指通过连接公共和专用网络,使用移动终端来实现各种活动,包括娱乐、交易、沟通、交易等。目前移动商务主要是在娱乐或是短信群发层面等的商务活动,个体消费者去购买一些娱乐信息内容,包括图片、铃声、游戏、赛事成绩等等。按照最终用户的类型,移动商务又分为企业移动商务和个人移动商务,移动商务就是给消费者更多便捷的商业体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移动商务是通过个人移动终端使用增值业务进行个人商务活动。
移动商务是传统互联网商务活动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充分运用其移动性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商务活动的实现提供便捷,使随时随地的信息传输和商业交易成为可能。移动商务的主要业务特点的体现为以下四方面:
·服务对象的“移动性”。需要移动商务提供服务的人一般都处于移动之中。仅仅把移动商务理解为移动的电子商务是片面的,因为移动的不仅仅是移动终端,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人和服务的移动。
·服务要求的“即时性”。移动商务的客户一般要求马上得到所需信息。
·服务终端的“私人性”。由于移动终端一般都属于个人使用,不会是公用的,为移动商务带来了独特的优势,因此发展与私人身份认证相结合的业务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
·服务方式的“方便性”。由于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按键的限制,移动商务的服务要求操作简便,响应时间短。
1.2.移动商务服务模式
移动商务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商务活动。移动商务应用服务模式从用户角度来细分,可分为个人应用和企业级应用。2006年中国移动商务领域个人应用业务的几大热点:移动即时通讯、移动电邮、移动支付、移动搜索、移动股市等。该报告将重点对移动商务个人应用业务中的的移动即时通讯服务进行深入研究:
移动即时通讯(IM)
移动即时通讯服务是在传统的基于Web通讯系统的上,把手机的短信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完美的结合起来,使用户通过手机终端,也能够方便的与他人以短信、移动互联网来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它突破了传统Web界限,把即时信息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面,同时用户通过短消息或移动互联网,实现更即时的交流。目前用户最常用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主要是移动QQ和移动MSN,两个软件用户量几乎占据整个移动即时通讯市场。
2.中国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
近年来,移动通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05年中国移动商务应用需求激增。以短信为基础应用,移动商务市场开始出现井喷现象。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预测2006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超过了1.3亿;而固定、移动电话用户则超过了7亿。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庞大的潜在用户需求面前;移动商务,这一由因特网、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共同组成的商务模式正在迅速吸引各界的关注,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当前,由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在电信平台上开发出更多的应用服务,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对GPRS、彩信、短信等的依赖,3G的即将到来,使移动商务市场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预计2006年中国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3亿元,未来五年内中国移动商务市场将呈现高速的发展,预计2008年中国移动商务市场规模将达37亿元。到2010年移动商务产业将逐渐成熟,市场规模将达76亿元。
3.移动IM市场发展分析
3.1.移动IM服务及市场概述
即时消息(InstantMessaging)自1998年面世以来,只经历短暂的市场认知周期便被广大使用者所青睐。IM始于ICQ软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通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时消息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全,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各种IM软件层出不穷,例如QQ、MSN、YahooMessenger等。随着应用的发展,今天的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将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文件服务等内容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网络通信工具。移动即时消息来自于最近通信业界最成功的两个应用的结合点:固定网络中的桌面即时消息和移动网络中的短消息系统。
移动通信的即时通讯服务就是在传统的基于Web通讯系统的基础上,把手机的短信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使用户通过手机终端,也能够方便的与他人以短信、移动互联网来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它突破了传统Web界限,把即时信息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面,同时用户通过短消息或移动互联网,实现更即时的交流。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认为IM业务的价值和计费的方式并不是由运营商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最终用户所认可的价值所驱动的。建议采用当前为用户所广泛接受的短消息业务(SMS)的计费方式,即发送消息需付费,而接收消息不收费,并且没有月租费。运营商可以通过投放广告,利用IM平台向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业务等方式增加收入。总的来说,IM业务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一项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除去第一年是纯投入之外,平均1.17年运营商就可以开始赢利,每年的毛利预计可以达到50%,到了系统部署后的第5年毛利更将达到60%。
3.2.移动IM用户规模及预测
从全球范围来看,即时消息很快被企业所采用,并极大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方式。企业级IM业务侧重熟人间的沟通和联系,主要面向商务办公环境,突出手机终端功能、PDA互通,具有接入和权限管理(接入安全认证、域内部门分组、域外通信控制),更强大的电话簿功能,凸现商务实用性。
到2004年底,全球将有大约8亿手机用户和3000万PDA用户,在他们中将会有1亿8千万IM用户;从业务流量的角度来看,基于以往的经验和一些统计数据的分析,每个商业用户平均每个月发送146条短消息,而普通的个人用户的短消息发送量只是商业用户的30%,月均发送49条,即时通讯业务的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5年。
2005年,我国移动电话数量为3.9亿,占全球一半左右,其中移动IM的用户达到500万。iResearch预计2006我国移动IM注册用户量将达到700万,未来几年移动IM用户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移动IM用户将达到2000万人。
4.移动IM应用用户分析
4.1.移动IM软件的用户使用率
通过对用户使用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比例占12.2%。曾使用过但现在不使用的用户占33.5%,从未使用过的用户量占54.3%。
4.2.移动IM服务的主流用户年龄特征
年龄人群特征分布情况显示:18-24岁用户容量最高,占42%左右,18岁以下用户对移动IM软件需求强烈,两部分人群主要为学生用户为主。25-30岁用户群体对移动IM需求较大,用户容量也相对较大。因此,18岁以下及18-30岁用户人群为移动IM的主要用户群体。
4.3.移动IM是生活工作重要的交流工具
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最根本的使用功能实现了用户和朋友通过移动终端更便捷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据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对移动IM的使用“用于和同学/朋友/亲人交流”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提及率46.4%,其此是用于工作需要与同事/客户的交流沟通,占34.2%。
艾瑞建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消费大国,手机用户超过4亿,随着3G的部署建设,通过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将成为3G时代无线互联网的主要途径。移动互联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伴随着移动通讯服务的多功能化和多媒体化,移动商务的发展逐渐成为新兴的移动通讯产业热点,用手机和PDA等移动终端来进行交易和支付将更灵活方便。
基于移动通信的应用层面,移动商务应用服务可分为沟通、信息、娱乐和交易应用四大类,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移动商务应用的沟通类和信息类应用服务需求较大,移动电邮和移动搜索作为当前新兴服务模式代表。其次是娱乐类和交易类移动商务应用。移动电邮、移动IM、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等逐渐成为近两年移动商务的热点应用。
移动IM市场在2006年最大的影响事件应是,中国移动公司准备踏入移动IM市场,宣称未来时间将终止与IM服务商的业务合作。这必然对我国当前的移动IM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移动IM市场的竞争格局必然发生变化,移动IM的产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iResearch认为,移动运营商进入即时通信业务市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还只是提供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其发展应用还需要靠众多ISP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作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移动运营商应该注重完善即时通信的产业链建设,寻找到能够紧密合作的伙伴,发展移动运营商与现有即时通信服务商的良好关系,达到迅速占领即时通信市场的目的,引领整个即时通信产业链朝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