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除了月饼还有啥?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社会问题
调查时间:2006年4月
样本数量:2180名18-60岁常住居民
调查方法:入户调查
调查机构:零点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数据
报告内容:
零点调查&指标数据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国人心目中,传统节日依然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中秋节是中国人心目中继春节和国庆节后最为重要的节日,而中国居民对“中秋吃月饼”这项民俗活动报以极大热情,无论是知晓率还是支持率均位居榜首。
此次调查于2006年4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广州、上海、晋中、泸州、新乡6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安徽安庆桐城、四川成都彭州、河北保定高碑店、湖南岳阳临湘、云南楚雄6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2180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调查,其中城市和小城镇居民805人、农村居民1375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加权处理,在95%置信度下本次调查抽样误差为±1.22%。
传统节日根基深,外国节日靠边站
曾几何时,洋节日逐渐被国人熟知,不少人惊呼,狼来了!此次调查研究表明,此种担忧似乎为时过早。“春节”作为中国不可替代的节日,在九成居民心中有重要地位。其次是“国庆节”,58.2%的居民认为十分重要,而对于中秋节,超过三分之一居民将其放在重要地位。相较春节和国庆,中秋节似乎有些平淡,既不放假,也没有热闹的活动,但仍然有排名第三的支持率,不得不感叹中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与传统中国节日和法定节日相比,外国节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谓微乎其微。中国人心目中重要节日的前十位中,传统节日5个,法定节日4个,外国节日仅1个。排名在最前面的外国节日-母亲节,重要性也只有5.5%。而传统节日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也略高于法定节日。
传统民俗:贴近现代生活有活力
分析中国居民对民俗活动的知晓度发现,随着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民俗渐行渐远,逐渐被部分人淡忘。如“三月三曲水”,“七夕乞巧”,“祭灶神”,“立春祭农”等活动,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距离,知道的人较少,并且年龄在18-30岁居民对这些民俗的认知度远远小于其他年龄段居民。但是贴近现代居民生活的一些传统民俗,比如除夕守岁、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等等,依然散发着旺盛的活力,其中“中秋吃月饼”是最为广大国人所熟知的民俗,知晓度高达97.5%,并且在各年龄段都有较高的认知度。
和大中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和小城镇居民对传统民俗的认知明显偏高,尤其是过年贴春联、大年初一吃饺子、鬼节烧纸祭奠、祭灶神等,这和农村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样说明民俗越贴近生活越有活力。
中秋吃月饼,还要继续火下去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中秋吃月饼”不仅是百姓认知度最高的民俗,也是他们认为最应该保持的民俗,支持率高达七成,其次是“除夕守岁”和“过年贴春联”。
总体来说,传统节日以其悠久性和历史性,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洋节日的大力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日趋平淡,有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外国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甚至高于国内。传统是否会被淹没,是否会被“剽窃”,正是不少中国人的担心所在。韩国将“江陵端午”申报为世界遗产的事件让人震惊,保护本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已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