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模式的理想追求与偏差现实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社会问题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深圳、大连、济南等20个城市
调查时间:2006年4月
调查对象:2553名18-60岁常住居民
调查方法:入户访问
调查机构:零点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数据
报告内容:
2月19日,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语出惊人,任志强表示“过去中国都是穷人区,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就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也要让一部分人先住进富人区,以后才能都变成富人区”,这番惊人之语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反对者大半不能接受任志强一贯的“只给富人建房”的理念,而已支持者认为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生活的社会的确存在“穷人”与“富人”之分,任无非是道出了一个“真实的谎言”。
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背景下,市民对贫富分区是如何认识的?他们是否赞成贫富分区?赞成或不赞成的理由又是什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项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四成城市居民认为目前所在城市存在明显的“富人区”与“穷人区”的居住区隔;三成市民赞同“贫富分区而居”,其中贫困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对此赞同度更高,中间收入阶层赞同度较低;赞成“贫富分区”主要原因是穷人和富人的需求不一样,混合居住不利于各自需求的满足;而市民不赞成“贫富分区”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因此而造成对穷人的歧视和排斥。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06年4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深圳、大连、济南等20个城市的2553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8%。
“贫富分区而居”是否已是事实?不同城市居民感受迥异
城市居住区隔的形成一方面是基于客观的、建筑学和物理学意义上的住房建造,另一方面也基于市民对这种区隔的意义认同的形成过程。本次调查表明,总体看来,41%受访市民认为目前所在城市存在明显的“穷人区”与“富人区”的划分;39%市民认为“区分界限不明显,但存在这样的趋势”;15%市民认为所在城市并不存在穷人富人分区居住的现象。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20个城市中,不同城市居民对于本市“贫富分区”现象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武汉、重庆、大连市民对于所在城市有比较强烈的“贫富分区”感受,认为“贫富分区明显”者比例均超过了60%。杭州和南京市民中,认为本城市已经存在比较明显的贫富分区事实者比例也均达到了50%。宁波市民贫富分区而居的感受最弱,仅有4.3%的宁波受访者认为本市已经有明显的分区趋势。
贫富是否应该分区而居?不同收入居民观点有差异
当被问及是否赞成贫富分区而居时,不同收入者的赞同率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者中,超过半数者赞成分区居住;无固定收入组、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组赞同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50%、57.1%和45.8%。而家庭月均收入在1000-5000元之间者,赞同“贫富分区居住”者比例均不超过30%。
由此可见,在贫富阶层的两极,居民都趋向于分区居住。穷人喜欢和穷人住一起,富人喜欢和富人住一起。这样穷人在城市生活中遭受到双重的隔离:非自愿性隔离与自愿性隔离。
所谓非自愿性隔离,是指由于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客观因素而造成的穷人群体与城市富人阶层间的隔离;自愿性的隔离,是指由于共同的文化和心理需要而使穷人群体成员自愿选择结成自己的社群网络,并因此与富人阶层产生的隔离。
经济性因素是造成贫民非自愿性隔离的最本质原因。所以,虽然人们可能从社会心理上对“贫富分区”会感到不适,然而事实上,不同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人可能不得不去购买不同类别的社区住居。本次调查显示,有25.5%的市民认为穷人和富人分开居住,周围的各种商业配套设施可以更加有针对性,比如说富人区可以设更多的高档消费场所,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穷人区可以多设一些廉价超市,满足穷人的需求。这是市民认为的应该贫富分区的最主要原因。可见市民对同类社区集聚带来的同层消费的规模效应感触颇深。
如果说现行的市场选择结果是城市穷人群体与城市富人阶层难以融合的客观性原因的话,穷人和富人之间在心理和情绪上的对立,则是两个群体难以相互融和以至于穷人群体自我隔离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次调查显示,有24.8%的市民认为贫富阶层分区居住会造成整个社会对穷人的歧视。由于住房不仅是一个栖身的场所,也包含了居住者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往对象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住房的使用差异是人类社会隔离的指示器,它反映了社会的阶层隔离和贫富隔离,甚至成了标志市民身份的重要标签。从调查结果上看,市民担心这种标签效应会对城市弱势群体造成心理伤害。
城市居住模式的理想追求与偏差现实
调查还显示,不同城市居民对“贫富分区居住”的态度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青岛、三亚、宁波、桂林市民对此赞同度较高,赞同者比例均超过了50%。广州(6.2%)、苏州(10%)、上海(10.6%)市民对此赞同度则较低。
研究人员把各城市的“贫富分区”事实(“事实比例”)和各城市居民对“贫富分区”的态度(赞成比例)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城市在城市居住模式上存在着理想与显示的偏差。我们把“事实比例”大于“赞成比例”的城市称为“被迫分区城市”,把“事实比例”等于“赞成比例”的城市称为“理想居住城市”,把“事实比例”小于“赞成比例”的城市称为“被迫合住城市”。
大连、广州等城市属于典型的“被迫分区城市”。如大连只有29.8%的市民赞成分区,而事实上却有60%的市民认为大连存在明显的分区;相比而言,北京、天津属于“理想居住城市”,市民对“贫富分区”的“事实比例”和“赞成比例”大致相当;相反地,宁波、桂林属于典型的“被迫合住城市”,尤其是宁波,“事实比例”比“赞同比例”低了45.7个百分点。
事实上,贫富分区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不得实现的群体愤懑。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境界承诺了人们一个有吸引力的生活图景,但是现有的房价及房贷方式,使得城市中多数普通居民对此“可欲而不可求”。因此我们已不能再以谩骂的心态看待“贫富分区”,而更多应为这样的尴尬现实求解。顺着我们向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路,富人与穷人需要的应该是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而非是住宅或是意识上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