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之思考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企业
调查机构:中国行业咨询网
报告来源:中国行业咨询网
报告内容:
在凭借产品线扩张和和国际化度过成长危机后,在向发达国家市场渗透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再次触摸到自己的成长极限。
而那些电信强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运营业的强大即便在这个“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时代,仍然像缘木求鱼。
并购下的电信强国再认识
从2005年底开始的全球设备厂商并购风潮,改变了每一个电信运营强国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通信设备厂商的现象。马可尼被爱立信吞并,阿尔卡特收购朗讯,诺基亚收购西门子,使得英国、德国和美国都“失去了”国内的大型通信设备厂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通信强国运营与制造并重的要求有所改变。爱立信收购马可尼,诺基亚收购西门子,都属于设备制造业在欧盟内部的流转,是欧盟推进内部市场一体化的结果。华为曾经试图以两倍于爱立信的要约价格收购马可尼,却被拒绝,这也表明,欧盟内部无意放松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控制力度。
而朗讯的被收购,某种程度上与其在美国整个通信制造业版图中的作用下滑有关。背靠强大的研发平台——贝尔实验室的朗讯,曾经拥有高达2000亿美元市值的身价,营销网络遍布世界。但是近年来,为摆脱困境,朗讯公司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分拆,先后卖掉了其光纤光缆产品、芯片、企业网络产品研发和制造部门。而随着IT与通信业的不断融合,思科、Juniper这样的IT厂商在美国通信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加之摩托罗拉和掌握CDMA关键专利的高通,美国仍然具有影响全球通信业的巨大能力。
而对于我国来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强大不仅关系巨大的经济收益,也关乎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相比美国、欧洲70%以上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普及率,我国的通信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这巨大的市场空间,既为我国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也赋予他们更多使命。
突破制造业的增长极限
在韩国,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已经造就了三星、LG这样的著名制造企业。现在韩国的制造企业在运营业的培育下,已经形成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完全可以脱离本国运营业而生存。
而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走过了一条与三星、LG不同的成长道路。由于国家的整体政策环境并没有营造起一个制造业与运营业同步发展的产业环境,中国制造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国内市场的主干线,只能迂回在地区以下的低端市场,也因此催生了赫赫有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两大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和中兴,海外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50%以上和近40%。
在2001年前,中国通信制造市场的好年景有着深刻的背景因素。与国外电信业过度膨胀后的增长放缓相比,中国的电信业目前尚处于饱和之前的一段高速增长期,国内制造企业那时的个头和胃口都还很小,相对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即使是很小的份额也足以让它们心满意足且活得都不错。
而在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发表后,国内设备厂商选择了走向海外市场和扩张产品线来获得发展的动力。而那些无法有效扩展产品线或走出去的企业则日渐衰弱,这也成为当前行业内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而现在,国内主要设备厂商已经拥有全球最全面的产品线,而在海外市场扩展方面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问题再一次摆在国内设备厂商面前。
此外,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环境已然发生改变,这也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协同发展对于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意义。
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研究所王秀屏介绍,通信设备市场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增长,已形成近十家跨国巨型企业的制造商群体,但设备制造商们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传统产品市场萎缩,对手林立,激烈的竞争提高了销售成本,进一步侵蚀了赢利空间;新兴市场进展缓慢,技术研发尚需持续大笔投入;传统通信技术的演进受到各种新兴技术不断的强烈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大型设备制造商选择了进行并购整合,通过产业集中减少竞争对手、减轻市场竞争压力,通过做大规模、完善产品线加强企业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优势互补增进企业整合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在新的技术市场环境下的综合实力。
国际巨头们进行的整合,也使我国通信制造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除了不断投入研发,进行技术积累外,与国内运营业协同发展成为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运营业态度的关键
对于我国的通信运营企业来说,与国内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被提上日程。由于两者之间尚未实现默契,导致双方都在以高成本、低效率发展国内市场。
这首先是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于我国运营业来说,通过推进自身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一直是运营业的主要职责。我国通信市场之所以会形成“七国八制”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急于快速摆脱通信业发展缓慢的状况。在这一时期,奢谈带动通信制造业发展并不现实。
其次,这也与我国设备制造商力量还很弱小有关。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涌现了以“巨大中华”为代表的几大设备厂商,但相比国外企业,无论是从业务理解、技术开发能力还是维护力量,国内设备厂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位运营商员工对记者表示,在那段时期的大多数领域的设备招标,运营商大多利用国内厂商压低报价水平,而很少规模采用国内厂商的产品。
此外,通信业的竞争模型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营商的态度。由于中国电信运营业的竞争的失衡,占据垄断地位的运营商能够获得巨额的垄断收入,垄断利润使得运营商在采购外国供应商的设备时较少考虑成本,跨国企业则凭借先入优势,源源不断地从中攫取高额利润。
但现在,情况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通信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运营商开始感觉到用户增长的压力。如何谋求发展而不仅是扩张成为国内运营商思考的命题。垄断的打破,使得运营商都感觉到了赢利的压力。国内设备制造厂商的成长,也让运营业有了选择国内厂商的理由。
在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推动下,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走到了一个新旧变革的转折关头。原有技术的演进、新兴技术的涌现、网络与业务融合引发了全新的业务应用和商业模式,而面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仍在十字路口徘徊。这些都让运营商需要与设备厂商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上,在国际上,运营商和少数的设备制造商结成同盟,互相参与对方的业务开发和业务流程设计,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如何协同发展
当然,要协同发展,不仅取决于运营商的意志,我国理应有一套系统的制度设计,来实现运营业与制造业的“比翼齐飞”。
据权威部门统计,欧美日本土电信市场,本土设备制造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平均在85%左右。而在中国市场,本国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刚到10%。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与跨国企业存在技术上的差距,而是面临不利的竞争环境。
业内专家反映,由于电信运营商的重大决策没有与政府的意志同步,影响了政府协同发展电信运营和设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就表示,政府虽然通过资金扶持给国内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输血’,但却忽视了国内市场这个能够为国内企业长期供血的‘造血机’。”
韩国高科技的振兴和发展,就是通过政府和企业“两条腿”配合走路的战略实现的。上游有研发,韩国政府与企业携手攻关;下游有应用,企业全力以赴,实现成果转化。这些经验都很值得我国借鉴。
在谈到电信强国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辛勇飞表示,除了运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差距外,在单一国家范围内,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我国运营企业还缺乏强有力的设备制造企业作为支撑。
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我国运营企业所使用的设备的芯片、软件等仍要依靠国外厂家,国内几乎没有替代性产品。作为一个电信强国,其电信业必然要同时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没有本国的能够支撑其发展的设备制造企业,运营企业的根基受制于外,规模再大、效益和效率再高、管理水平再先进,抵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也很低,这种“强”也是很脆弱的。
电信强国要有一个充满活力和良性互动的通信行业。企业是做强的微观基础,行业是强国的具体体现。一个企业强不能称之为强国,只有整个行业强大起来,电信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