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的演变之路:规模化—精细化—模块化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汽车
调查机构:零点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数据
报告内容: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制成了第一辆汽车——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世界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历史。汽车业已经从整个制造领域到消费领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福特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制造业,而丰田汽车的“精细化管理”则提升了众多企业和职业经理人的管理理念。而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在潜移默化地促使众多汽车企业向“模块化定制”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工业以其自身特点,既在不断推进自身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演进,也在不断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回顾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特点,几乎可以概括为过去100年世界汽车工业成功的两大关键要素。然而,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对厂商和消费者沟通模式的影响,在这个IT企业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的时代,汽车业的生产和服务模式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特别是“戴尔模式”的成功,正在对各个行业产生影响,其“模块化定制”的服务模式也逐渐被众多汽车企业所借鉴。那么,“模块化定制”是否会成为汽车行业继“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之后的又一个趋势呢?本文从汽车业“规模化—精细化—模块化”的演变之路,回顾和探讨了汽车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特点,并对中国汽车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应对策略做了分析。
一、规模化生产:福特是先驱
福特汽车是第一个引入流水线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这种崭新的“规模化”生产方式为福特汽车带了巨大成功。1912年,是福特汽车利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T型汽车的最后一年,公司共生产了7.86多万辆汽车;1913年,引入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后,福特生产的汽车达到18万辆;1914年,随着这一系统进一步完善,共计有26万多辆T型汽车驶出福特德流水线生产车间。
在流水线生产的应用过程中,福特汽车的成本和价格都降低了——这成为“规模化生产”的最大特征。如表1所示,当福特的T型车在1908年面市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当福特制造了57万多辆汽车时,每辆价格降至36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当时,一天就能造出9109辆汽车,平均每9秒钟生产一辆。1927年是T型车辆销售得最好的一年,即使如此,它的性能仍在不断改进,价格也在持续降低。流水线装配汽车,产量急剧增多,价格不断下降,销售量也随着增大。通过规模化,福特汽车的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不断增长,最终使得福特汽车公司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福特的规模化生产取得成功以后,这一生产方式在企业和管理人员中迅速普及,并让很多人深信“规模化生产是成功的关键”,这对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形成了冲击,并进而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制造业。如此高的评价,并不为过,在20世纪,规模化生产的采用者都几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那些早期采用规模化生产的制造企业,很多都成了目前的工业巨头,比如通用汽车、杜邦、美国钢铁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和德州仪器等等。
剖析福特的这种“规模化成产方式”,不难发现,其核心原则是利用通用的零件、专用的机器和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将劳动者进行高度分工,提升劳动者对特定技能的掌握,来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并向统一的市场投放。这些原则特别适用于当时的汽车产业,况且汽车行业发展初期的消费者对个性化还不存在需求,因此“规模化生产”首先在汽车行业被提出来也就不奇怪了。总之,“规模化”的关键是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流水线设备,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
二、精细化管理:丰田是楷模
以福特汽车为先锋的规模化生产,使得美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消费者并不仅仅满足同一种颜色的汽车,福特“大规模化生产下的统一市场”战略受到了通用汽车的挑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通用的领导人斯隆主张“提供满足不同钱袋不同需求的汽车”,开始从生产导向转为需求导向,推行以顾客需求为先导的“差异化”战略,生产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汽车,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结果,在1930年代通用汽车开始逐渐超过福特,并在1940年代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企业,“规模化”开始受到一定的挑战。
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战后的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政府鼓励投资发展本国经济的宏观政策,并开始大力倡导发展本国汽车工业。日本政府及其汽车企业多次去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学习以福特为代表的“规模化生产方式”。然而,战后的日本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有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产业环境,面临诸多难题,这些难题让其借鉴规模化生产方式的梦想破灭。首先,当时的日本经济还处于战后的萧条状态,缺少大量资金采购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流水线设备;其次,日本国内缺少足够的廉价劳动力;第三是缺乏合适的市场。所以,日本人回国后得出的结论是:“规模化生产并不适合日本”。因此,日本人决定走自己的路,并在自身特殊的产业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孕育下,创造了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并且取得了成功,而“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就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质量监控、产品销售和物流配送等管理流程,并实现“零缺陷”、“准时化生产”、“零库存”等管理目标。如今,这种管理理念已经被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制造业乃至服务业所采用。然而,当初丰田公司对美国的规模化生产方式进行挑战,提出管理从生产线细化开始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时,那些世界汽车巨头对丰田的想法根本不屑一顾。然而,丰田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质量上领先,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汽车企业之一。精细化管理及其对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效果是明显的,一般情况下,可以节省50%的生产场所,合格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在工人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100%的产量。不仅如此,精细化管理对诸如产品研发等环节也适用,通常可以缩短50%的流程。目前,对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已经遍布全世界,众多研究与推广精细化管理的企业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丰田的“精细化管理”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威力,能够打败当时成熟的美国汽车工业巨头,其中必然存在着创新的思想。“精细化管理”对传统的“规模化生产”在各方面的优势都是成倍的,并且还沿袭了通用汽车的“差异化战略”精髓,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控制成本”应该是“精细化管理”产生的初衷。特别是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之后,消费者对低能耗汽车的偏爱,也使得美国的规模化生产方式不能支持它继续处于领先的地位了。结果,在日本人当年去美国底特律向美国人取经的20多年后,美国人开始反过来向日本人学习了。福特、克莱斯勒、通用等美国的汽车巨头都到了日本,学习这种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曾经开创“规模化生产”方式的福特汽车率先行动,在它美国的工厂完全复制丰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这里的管理人员都来自丰田,连生产的轿车都是丰田设计的。自此,福特汽车的“妥协”与“让步”,标志着世界汽车工业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规模化”不再是汽车业唯一的核心竞争力。
三、模块化定制:谁会是主流
到上个世纪末期,信息革命将人们带入互联网时代,并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特别地,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不断催生出一些崭新的商业模式,其中戴尔电脑塑造的“戴尔模式”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戴尔通过整合其背后的供应链系统,完善定制、采购、组装和配送流程,将信息、资金和物流等环节整合在消费者周围,并以消费者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按需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按照“大规模定制”理论的提出者B.JosephPineII的观点,消费者角度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对企业而言,主要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加以实现,即企业以“模块化”的手段实现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要。正是如此,戴尔根据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等方式提交的订单,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模块化”零部件进行组装,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的产品。
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戴尔模式”在各个行业得到迅速普及,汽车行业也不例外。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最近的调查报告,目前,汽车就像戴尔的个人电脑一样,越来越多的汽车都可以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进行定制。现在,丰田每天有200多辆汽车按照消费者的定制需要进行组装,然后运往美国各地的零售店,交付给事先定制的消费者。目前,75%-90%的“迷你”型汽车都是按照个性化定制改装过的,丰田汽车根据自身的“模块化”零部件,提供70种选择方案,价格从2000美元到6300美元不等,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福特、通用和宝马这样的汽车巨头对“模块化定制”也抱有很大希望,福特和通用决定,作为开拓性的市场策略,2006年将在一些城市扩大“按需定制”的试点。与福特和通用还处于试验期有所不同,目前宝马一年生产130多万辆定制轿车。宝马生产的灵活性在定制生产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宝马除基础配置以外的自选配置,即“模块化”的零部件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种类繁多,为消费者提供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在距离生产开始5天前的时间里,消费者还可以修改已经提交的定单,订购完全不同的配置,购买完全个性化的汽车。自选配置如此之多,以至于装配线上的工人9个月都不会碰见一辆配置完全一样的汽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细分市场多元化。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汽车企业也开始了“模块化定制”的进程。目前41%的保时捷911型跑车是按照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出售给美国消费者的,可选择方案达到143种;克莱斯勒公司提出了一个包括28个模块的生产概念,对其“模块化定制”进行管理;而日本的尼桑则第一个提出了大规模“模块化定制”的战略,其汽车制造的远景规模是五个“A”——任何批量(Anyvolum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人(Anybody)、任何地点(Anywhere)和任何车(Anything)。
“模块化定制”绝不仅仅是对汽车某些基本配件的选择和定制,更不是在汽车零售终端对已经成型的整车进行部分零部件的更换,而是在汽车物理形态和物理概念没有形成以前,按照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先定制再生产。这一过程,在成本制约的情况下,对汽车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要求比较高,一方面汽车企业需要提供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平台来收集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按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整合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模块化零部件,然后进行组装、交货。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企业还需要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优化管理、节约资金、控制成本等。尽管目前“模块化定制”已经被众多汽车企业所采纳,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到底谁会成为主流,我们将拭目以待。
四、“规模化—精细化—模块化”的对比分析
通过回顾“规模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模块化定制”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三种模式分别呈现不同的特点,具体如表2所示。“规模化生产”通过通用零件、专用机器、配套流水线设备向市场提供低价格产品,并以供给为主导,按计划生产,向统一的大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在管理上忽略市场的真实需求,奉行经济学上的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因此可能导致大量的库存;“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程优化,进行理性生产,注重减小库存、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向市场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提高很好的相关服务;“模块化定制”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进行柔性生产,因此不存在库存,并以消费者可以承担的价格向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这时企业面临的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是一个消费者分化的多元化细分市场。
五、“规模化—精细化—模块化”的演化之路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福特的“规模化生产”还是丰田的“精细化管理”都以“控制成本”为目的,而“模块化定制”则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规模化”和“精细化”分别通过生产和管理过程获得“成本优势”,而“模块化定制”在整合供应链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差异化优势”。无论是前两者的成本优势,还是后者的差异化优势,都能使各自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成功。
正是汽车企业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成本”与“差异性”的偏好与取舍,决定了汽车行业“规模化—精细化—模块化”的演化之路。通过图1可以发现,无论是“规模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还是“模块化定制”,随着市场多样化即产品差异性的增加,其多样化成本必然会随之增加,因此都具有正的斜率,但增长的弹性因其自身特点而存在差异。以流水线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大规模生产,要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必须新增加相应的生产线,其多样化成本非常高,因此“规模化生产”的曲线最陡。其次,由于精细化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整个管理流程中的成本,并能实现一定的产品多样化,因此其多样化成本随着多样化的增加,略低于规模化生产。最后,由于“模块化定制”,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为主要特点,因此其模块化的零部件以及整合的供应链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多样化带来的成本,所以其曲线的斜率最小。
在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的情况下,市场多样化将直接决定汽车厂家的多样化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图1可以看出,当市场多样化比较低的时候,即低于图中的Q1时,“规模化生产”具有相对更低的多样化成本,企业适合运用“规模化”生产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福特汽车刚开始推行规模化生产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只生产黑色汽车,而强迫消费者被动接受;但是,当市场多样化处于图1中Q1与Q2之间时,消费者对多样化产生追求、需求不再单一时,厂家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服务,抵消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样化需求,这个时候,“精细化管理”被迫出现,“精细化管理”相对于以往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更低的多样化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汽车能够占领美国市场的关键原因,其“精细化管理”下生产的高性价比汽车,足以吸引众多的美国消费者;当市场多样化比较高时,即高于图1中的Q2时,“模块化定制”将具有相对更低的多样化成本,企业适合运用“模块化定制”的方式,这俨然已经不是消费者只被动接受黑色汽车的时代了,他们的选择面变得更加广阔,他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变得更加明显,这就需要企业在满足这种多样化需求的同时,通过柔性生产和整合供应链来降低成本,而“模块化定制”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企业在适应这种市场多样化的过程中,在成本约束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从“规模化”向“精细化”的转变,并逐渐将“成本优势”转化为“差异化优势”,走向“模块化”,“规模化—精细化—模块化”的演变路径也正在变得更加清晰。
六、“模块化定制”将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市场逐渐走向多样化,“模块化定制”由于可以为消费者“按需定制”个性化产品,而逐渐拥有比以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可见,消费者的个性化趋势是汽车产业走向“模块化定制”时代的关键要素,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市场导向原则,因为有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有了这种定制化的供给。
其次,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也推动了“模块化定制”的进程。通过对汽车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竞争的焦点逐渐演变成对消费者的争夺,这就要求企业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提供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定制。同时,企业在市场原则下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包括宝马、丰田、福特、通用在内的众多汽车巨头没有怠慢“定制化”的市场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加紧了这一市场领域的占据。在汽车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竞争逐渐加剧的时候,“模块化定制”也必然在众多汽车巨头的吹捧中走向普及。
第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模块化定制”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为其发展提供了必须条件。如果网络没有目前这么发达,早在几十年以前,无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多么强烈,大规模的“定制”也只可能是一个梦想,因为企业与消费者很难实现有效、及时和远程的沟通和响应。这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诞生一时,就培育出了戴尔电脑这样杰出的企业,这与其时代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汽车企业可以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为消费者形象展示模块化的零部件,让消费者进行自由选择。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轻松地进行选择,并可以迅速地看到自己所定制产品的模拟图,并在订单处理之前可以随时修改,而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满足顾客的一切要求。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汽车业乃至其他行业真正步入了“定制化”的时代。
最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的成熟,为“模块化定制”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软件支持。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如果没有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运作成本将变得非常高。这就要求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迅速做出响应,在合理的时间、向合适的供应商采购合适的模块化零部件,选择合理的地方进行组装,选择合适的地方交货并以合理的途径付款和提供售后服务。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如何控制采购成本、如何控制存货、如何保证灵活性和及时性,都是企业面临的问题。有人认为,戴尔电脑成功的原因是其“直销模式”,其实不然,果真是因为“直销”的话,早就被诸多企业炮制和借鉴了。真正的原因是其背后非常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保证了各个环节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最终促成了“戴尔模式”的成功。汽车业在步入“模块化定制”以后,供应链管理也必然会成为这种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
七、国际汽车业的演变之路带给中国企业的思考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正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下进行“规模化生产”,并正在勤恳地借鉴国外的“精细化管理”之道,而对国外汽车企业已经开始推行的“模块化定制”,还基本没有涉足。总体而言,中国汽车行业还处于演化路径上“精细化”的初级阶段,滞后于国外成熟的汽车行业。这种发展阶段也符合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特点:一方面,生产领域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都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市场领域的中国汽车消费者还基本处于第一代汽车族,汽车消费还受到消费观念和基础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国内汽车企业还处于“精细化”的初级阶段,其相应的“精细化管理”不能盲目照搬,需要结合企业现状、企业文化、员工习惯、消费观念等因素,从基础出发,就像当年保定长城汽车号召员工“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样,精耕细作,寻求自身发展。“精细化管理”注重的是对流程的管理,所以中国企业可以在整个流程链上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精细化”,比如产品设计更加关注潜在消费元素,人力管理更注重本土员工的接受习惯,营销管理关心本土消费文化等等,在管理流程的内外各个领域探索本土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按照有关研究机构的预测,“精细化管理”在国内汽车企业至少还要持续十年的时间,所以国内企业的“精细化”之路还任重道远。
对于更远一步的“模块化定制”,目前国内汽车企业还没有任何涉足的迹象,这也是由我国汽车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反观国外汽车企业的“模块化定制”,不难发现,一方面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较高,为“模块化定制”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既能很好地降低成本,又能快速和准确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国外的汽车消费者都已经非常成熟,汽车消费相当普及。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与国内的行业环境不符,国内汽车企业在相关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都比较薄弱,不具备“模块化定制”的条件。同时,国内消费者基本属于第一代购车族,消费观念倾向传统,还没有“出新”的消费心理。所以,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特点决定了目前的中国市场还不具备“模块化定制”的条件,“模块化定制”在国内市场要有所发展,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