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报告出处:新华信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8日 13:36
  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一路凯歌高奏,全年实现汽车产销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轻松跨越700万辆台阶。2006年汽车市场需求增长率25.13%,比年初普遍预期的15%增加了10个百分点。在整体汽车市场中,乘用车产销523.31万辆和517.60万辆,同比增长32.76%和30.02%;商用车产销204.66万辆和204万辆,同比增长15.25%和14.23%。

  汽车市场高速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高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5年,在短短的五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汽车需求量连续迈过300万、400万和500万三个台阶,年均增长率24.2%,远远高于全球汽车市场年均4.4%的增长幅度。



  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显著增强。全球汽车销量中,中国所占的销量份额从2001年的不足5%增长到2005年的8.6%。

  从全球各区域汽车市场增长看,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已经成为带动世界汽车市场增长的强大引擎。2005年亚太市场净增量为137.9万辆,对全球汽车市场增长贡献率高达66.6%,其中,中国对于全球汽车市场的贡献率达28.1%。中国汽车市场孕育的巨大需求,让全球为之惊叹。



  二大因素促汽车产业发展

  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有多大?这是一个让汽车厂商、让投资者、让研究机构始终困惑难解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地区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消费人群的特征和购买行为差异大;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中国汽车购买者中有近80%为首次购车,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很复杂,导致汽车购买的稳定性很低。

  但是,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看,驱动并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两点:竞争和消费者。竞争是驱动中国汽车市场内部整合和变革的动力,而消费者则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向前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分析这两个主要因素,可以为我们洞察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始于外资汽车公司的进入。自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至今,中国汽车工业先后经历了多次合资高潮,截至到2006年底,全球“6+3”汽车集团悉数进入中国,并依照沿江和沿海的布局在中国设立了众多的合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市场成为跨国汽车集团的最后一块乐土。

  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也经历了从寡头垄断到群雄并起的巨大转变。伴随着日韩系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上升,大众曾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半壁江山的垄断格局不复存在。就乘用车市场来看,排名前六的乘用车制造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从2001年的73.0%下降到2005年的51.9%。



  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不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强大攻势,寻找市场空白,逐步站稳脚跟,像一条不安分的“鲶鱼”,不断打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平衡,推动中国汽车价格持续走低。以普通桑塔纳为例,2006年底的价格为6.6万,不到2001年的市场价格12.4万元的一半。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总体份额从2004年最低点的17.2%上升到2006年的26.5%,两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2006年,奇瑞汽车以近26.68万的销量位居乘用车企业销售排名第四位,同时进入前10名的企业还有吉利汽车和一汽夏利。

  但是,从不同的细分市场来看,自主品牌在小型(A0级)及其以下的乘用车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在紧凑型(A级)和中型(B级)市场,德系、日系和美系则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自主品牌如何从小型(A0级)市场切入紧凑型(A级)市场和中型(B级)市场,是自主品牌在未来几年要关注的问题。

  消费者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影响源于个人收入增长所导致的私人汽车消费需求的增加。私人汽车消费占全部汽车消费的比例从2000年以前不到一半增加到2006年的75%以上。这一变化使得中国汽车产品消费结构,尤其是乘用车产品消费结构从原先的以大排量、高档次、单一化的公商务用途车辆为主逐渐转向中小排量、中低档、多样化的家用轿车为主。2003年以后,紧凑型(A级)及其以下乘用车产品在乘用车市场所占份额明显增增加,SUV产品在乘用车市场中所占比例也明显提高。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汽车时代的到来。

  就消费者本身来说,其自身的变化也是影响不同细分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因。从用户构成来看,首先是女性用户增加所导致性别的变化。据新华信每年进行的汽车用户消费形态调查发现,购买并使用汽车的女性用户将从2001年的14.8%,增长到目前的30%以上;其次是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变化,主流汽车使用群体的平均年龄将从过去的35岁以上降低到30岁左右;对于汽车的偏好也从三厢车一统天下,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更加适合家庭使用的两厢车。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主要因素方面,日渐成熟的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的情况下将更加关注汽车的性能、油耗和综合使用费用。

  从消费者购买行为方面分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扩大,具备车辆使用经验消费者的比例将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二手车市场的规范也使得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选择购买二手车;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现的逐步放开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建议,消费者选择汽车信贷购买汽车将逐步增加。而网络、媒体和广告的日渐发达也将促使消费者获取相关汽车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口耳相传转变为全方位的主动获取和互动感受。

  从消费者使用行为角度分析,燃油价格的不断上升和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将使得消费者燃油支出和停车费用进一步增加,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购买小巧、轻便、低油耗的车型。但是在车辆更新时间上,以往一辆汽车持续使用8-10年的情况将不多见,5年左右换一次汽车是消费者的普遍期望,而最佳的更换方式,最好是通过置换的方式来处理旧车并购买新车。

  上述有关消费者特征、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的变化又将反过来直接作用到汽车市场本身,乃至对各细分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然,影响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相关要素远不止竞争和消费者这两点。从短期来看,政策因素、新车投放、价格变动、汽车进出口等也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2007年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

  市场格局快速变化

  2003年以来汽油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2005年国家对成品油进行了5次调价,2006年以来,93号汽油的价格突破5元,汽车使用成本开始成为购车者关注的重要因素。新华信调查显示,使用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提高了购车门槛,抑制了部分经济性车的需求。尽管2006年初全国各个地区对小排量车全面解禁,随后在4月1日出台消费税调整政策,提高对2.0升以上排量的消费税比例。但是,一系列鼓励小排量的政策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市场效应,反而出现了小型车低速增长,中型车高速增长的局面。据统计,2006年微型轿车增长率为26.5%,小型车增长速度是17.0%,紧凑型增长率为46.9%,中型车增长率却高达64.0%。可以看出,使用成本的上升,推动了消费的全面升级。

  三级市场全面启动也是2006年汽车市场的重要特征。从图三可以看出,三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006年北京销售新车39.4万辆,同比增长11%,远远低于全国25%以上的增长率。而广西、内蒙、云南和贵州等省份汽车增长率高达70%左右,显示了巨大的需求潜力。



  中短期预测与2007年展望

  根据新华信公司对未来市场的预测, 2007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延续2006年的高增长,但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预计达到15%左右的增长。汽车金融业务经过两年准备性的营业推广和风险评估,预计将会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并拉动部分需求的释放。同时,出口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将有望突破800万辆,并于2010年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的产销规模。

表2:中国汽车市场中短期预测




  从细分市场结构而言,2007年汽车市场的增长还将以乘用车市场的拉动为主,商用车市场依然小幅低速增长。从竞争上来看,2007年新车型投放仍然较为密集,自主品牌有望在A级车市场进一步获得突破,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汽车价格依然延续过去几年持续走低的态势,但是降价幅度将小于2006年,存在较大降价空间的车型大多集中在B级车以上的车型。

  和过去几年相比,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还将呈现几个与往年不同的增长态势。预期中燃油价格的上升将促使微型和小型车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汽车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出口目的地国家将从中东、南美和非洲为主向欧洲和北美渗透。汽车消费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新车需求进入初步饱和阶段,二手车交易量将很快接近甚至超过新车交易量,二三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将凸现起重要性。汽车消费群将进一步多层化和多元化,这需要汽车厂商在新产品投放上更具针对性,以数据库营销为代表的精准营销和定向营销将成为促进汽车营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返回】     【关闭
网友评论 更多...
欢迎游客发表评论,请在框内输入发言: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