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在哪里?
报告出处:零点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9日 16:56
治安环境与居民生活是良性互动的统一体,治安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对治安环境的感受则是对治安环境好坏的直接反映。2008年1月8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公共服务评价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其中城镇居民安全感波动幅度较小,而农村居民安全感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在07年农村居民安全感首次低于城镇居民。居民安全感的下降,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峻性。社会治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十分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之一。那么,什么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哪些场所居民的安全感最低?……只有循着这些问题找到提高居民安全感的方法,才是本次研究所关注的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辽阳灯塔、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浙江宁波象山、山东临沂沂南、广东湛江遂溪、湖南湘潭、江西九江星子、安徽安庆太湖、山西朔州山阴、四川成都郫县、陕西宝鸡岐山、贵州安顺普定10个农村的共3715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1487人、小城镇居民915人、农村居民1313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8%。
2002-2007年安全感呈波动下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尤其不容乐观
自2002年以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一直处于波动状态(3.51分~3.31分)。其中,城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波动幅度相对较小(3.44分~3.48分);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波动幅度较大(3.55分→3.71分→3.71分→3.54分→3.63分→3.21分),且在2007年,农村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首次低于城镇居民。社会治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民生问题,居民对其生活与工作区域的社会治安安全感直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安问题非常严峻。
附图 2002-2007年城乡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比较(分)
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社会治安安全感非常高,1分表示非常低。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居民生活指数报告》。
公共场所安全感低,偏僻街道成为城镇中的治安死角
公共场所是公众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为公众服务的场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场所具有人流量大且流动性强的特点,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频发地,居民对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评价相应下降,低于对居住区和单位或学校周边的肯定程度,较2006年也有所下降。本项调查将城镇居民对居住区、单位或学校周围和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的评价进行量化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安全感连续两年处于最低水平(68分和68.2分),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水平成为影响城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在公共场所中,居民对偏僻街道的评价水平最低,偏僻街道(提及率52.5%)是居民认为最不安全的公共场所,成为我国城镇中的治安死角。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治理,尤其是偏僻街道的治安治理,成为改善居民公共安全的重点之一。
附图 城镇居民对治安环境细项评价比较(分)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附图 城镇居民认为不安全的公共场所(前六位)
注:此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百分之百。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犯罪行为的多发性与高传播性是居民感受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从而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犯罪行为也变得更加频繁,居民的安全感也在与日递减。究其具体原因,犯罪行为的多发性以及高传播性是使城镇与农村居民感到不安全的共同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因为“经常听周围人讲起各种违法犯罪案件”(36.1%)、“恶性犯罪越来越多”(30.3%)、和“突发性的、没有什么目的的犯罪事件越来越多”(29.4%)而感到“不安全”的比例均在30%左右;农村居民则认为“经常听周围人讲起各种违法犯罪案件”(43.8%)是自己感到不安全的首要因素。
数据进一步分析显示,犯罪行为的多发性与高传播性与城镇、农村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资源条件紧密相关。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来说,由于人口密度、周围环境、经济条件、家庭结构、资源供给和配备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城镇和农村社会治安情况存在差异,对居民产生不安全的原因也略有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感到不安全主要归因于流动人口和高传播性的影响;农村居民则归因于警务资源不足和高传播性的威力。
附图 中国居民对治安环境感到不安全的原因(%)
注:此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百分之百。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警察形象、警察可见度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警察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和执法者,融入居民生活大有裨益,对居民安全感有明显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警察形象和警察可见度与居民安全感呈正相关,警察形象越好,可见度越高,居民的安全感越高;反之越低。通过分析社会治安环境与当地警察形象和可见度的相关系数可知,警察形象和可见度与居住区、单位或学校周围、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呈显著性相关,其中警察形象对社会治安环境影响更大。由此说明,警察在居民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对提高居民安全感至关重要。
附表 社会治安环境与当地警察形象的相关系数
注:显著性水平sig.<0.05,说明警察形象和警察可见度对社会治安环境有显著影响。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社会治安问题历年属于居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当今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多元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社会治安环境,提高居民的安全感,让居民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职责。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是和谐的基石,政府相关部门应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心怀忧患意识,给居民创造一个以安全为基础的和谐社会,还居民一块“净土”。
本次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辽阳灯塔、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浙江宁波象山、山东临沂沂南、广东湛江遂溪、湖南湘潭、江西九江星子、安徽安庆太湖、山西朔州山阴、四川成都郫县、陕西宝鸡岐山、贵州安顺普定10个农村的共3715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1487人、小城镇居民915人、农村居民1313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8%。
2002-2007年安全感呈波动下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尤其不容乐观
自2002年以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一直处于波动状态(3.51分~3.31分)。其中,城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波动幅度相对较小(3.44分~3.48分);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波动幅度较大(3.55分→3.71分→3.71分→3.54分→3.63分→3.21分),且在2007年,农村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首次低于城镇居民。社会治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民生问题,居民对其生活与工作区域的社会治安安全感直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安问题非常严峻。
附图 2002-2007年城乡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比较(分)
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社会治安安全感非常高,1分表示非常低。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年《中国居民生活指数报告》。
公共场所安全感低,偏僻街道成为城镇中的治安死角
公共场所是公众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为公众服务的场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场所具有人流量大且流动性强的特点,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频发地,居民对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评价相应下降,低于对居住区和单位或学校周边的肯定程度,较2006年也有所下降。本项调查将城镇居民对居住区、单位或学校周围和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的评价进行量化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安全感连续两年处于最低水平(68分和68.2分),公共场所的社会治安水平成为影响城镇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在公共场所中,居民对偏僻街道的评价水平最低,偏僻街道(提及率52.5%)是居民认为最不安全的公共场所,成为我国城镇中的治安死角。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治理,尤其是偏僻街道的治安治理,成为改善居民公共安全的重点之一。
附图 城镇居民对治安环境细项评价比较(分)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附图 城镇居民认为不安全的公共场所(前六位)
注:此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百分之百。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犯罪行为的多发性与高传播性是居民感受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从而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犯罪行为也变得更加频繁,居民的安全感也在与日递减。究其具体原因,犯罪行为的多发性以及高传播性是使城镇与农村居民感到不安全的共同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因为“经常听周围人讲起各种违法犯罪案件”(36.1%)、“恶性犯罪越来越多”(30.3%)、和“突发性的、没有什么目的的犯罪事件越来越多”(29.4%)而感到“不安全”的比例均在30%左右;农村居民则认为“经常听周围人讲起各种违法犯罪案件”(43.8%)是自己感到不安全的首要因素。
数据进一步分析显示,犯罪行为的多发性与高传播性与城镇、农村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资源条件紧密相关。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来说,由于人口密度、周围环境、经济条件、家庭结构、资源供给和配备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城镇和农村社会治安情况存在差异,对居民产生不安全的原因也略有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感到不安全主要归因于流动人口和高传播性的影响;农村居民则归因于警务资源不足和高传播性的威力。
附图 中国居民对治安环境感到不安全的原因(%)
注:此题为多选题,应答比率之和大于百分之百。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警察形象、警察可见度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警察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和执法者,融入居民生活大有裨益,对居民安全感有明显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警察形象和警察可见度与居民安全感呈正相关,警察形象越好,可见度越高,居民的安全感越高;反之越低。通过分析社会治安环境与当地警察形象和可见度的相关系数可知,警察形象和可见度与居住区、单位或学校周围、公共场所的治安环境呈显著性相关,其中警察形象对社会治安环境影响更大。由此说明,警察在居民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对提高居民安全感至关重要。
附表 社会治安环境与当地警察形象的相关系数
注:显著性水平sig.<0.05,说明警察形象和警察可见度对社会治安环境有显著影响。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
社会治安问题历年属于居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当今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多元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社会治安环境,提高居民的安全感,让居民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职责。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是和谐的基石,政府相关部门应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心怀忧患意识,给居民创造一个以安全为基础的和谐社会,还居民一块“净土”。
网友评论 | 更多... |
欢迎游客发表评论,请在框内输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