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免费报告
灾后重建的线路
报告出处:零点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13日 13:18
  距5.12地震发生一个月,灾区的救助工作已经从初期的救援,转入中期的安置,灾区居民的生活安置、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正在进行中,而灾害损失评估、重建的规划与实施、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善后处理和长期的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也已列入有关部门的计划并陆续展开。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进行调查,于5月30日至6月3日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在成都、绵阳、都江堰、彭州、安县和绵竹6个地区,针对889名受灾居民展开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另外,“5.12地震灾区居民生活监测”项目组成员还在灾区对部分受灾群众和救助机构、专家进行了深度走访。
调查数据显示,受灾群众普遍对前一阶段的救助工作持肯定态度,灾区民众的需求已经从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转向对社会交往、个人发展和心理需求的关注。根据对灾区居民的需求调查以及零点研究人员实地走访所了解到的信息,我们列出10项未来灾区重建的建议。

  建言1:在重新安置中考虑居民原有的人际网络,尽可能采取整群安置的原则,在安置点建设时考虑公共空间的预留

  在我们这次访问中,注意到象都江堰幸福家园这样的安置区,是以原有受灾社区整群迁入、整群管理的方式进行居民安置的。这样的安置方式,从居民个人的角度,保持了原有社区的人际网络,这种人际网络在一个人心理最脆弱,生活最需要帮助时所显示出的特殊价值较平常日子更有意义。而从新社区管理的角度,较杂居混编社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比较高,更便于管理者开展工作。从长期来看,这样的社区更容易成长为具有内在生命的自主型社区,从而为身处其中的人们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际支持。

  另外,为了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和促进社区自组织的成长,在安置点建设中应该考虑公共空间的预留。这种公共空间不同于公共绿地等公共用地,它的功能就是满足社区居民聚会、集体活动等人际交往活动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公共空间直接影响民意的产生和促进社区权威的成长。所以鼓励社区发展,要从社区建设的规划上下手。

  我们在访问中,也注意到孩子们虽然在居民安置点里接交了新朋友,在帐篷学校里有了新同学,但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最希望的还是尽快恢复正常的上课学习。家长更多是从学业的角度考虑,而孩子最想念的还是自己原来的同学。所以在学生的再安置方面,如果能考虑他们的人际网络,和他们原来的同学共同就学,对他们的心理恢复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建言2:鼓励灾区居民参与安置点的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安置点社区朝向自主、自立方向发展

  现阶段大量的重建、安置工作由外部志愿人员承担,人手十分短缺。但我们在访问中注意到大多数在安置点内的居民感到很无聊,个人未来的工作也还没有着落,如果能鼓励他们参与到安置点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性工作中间来,则可以解决许多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也有助于居民自身的心理恢复,还能解决部分居民的生计问题。我们访问中也发现,一些安置点里的人已经承担了安置点的日常卫生养护、垃圾收集工作,而另一些安置点内的居民也在主动出去找一些帮助建过渡住房的志愿工作。其实安置点很多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是目前每日的消毒、物品的发放、登记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可以由安置点内居民来承担,从长远来看,安置点的居民需要恢复正常的生活,不可能一直被照顾,未来安置点的全面管理工作都应该交给安置点内的居民来承担。安置点的建设,不应该只是栖身的房子的建设,还需要建设一种机制,一种鼓励社区自身发展的机制,使其成长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社区的机制,一种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恢复为具有自立能力的社会人的机制。

  建言3:鼓励社会共同参与,探索适合城镇发展的招投融资模式和政策

  本次地震造成灾区原有的一些支柱性产业受到破坏,比如旅游业受到重创,工业基础受到毁灭性打击。据统计四川省14207家工业企业生产设施受损,德阳、广元、绵阳等重灾区大部分工业设施几乎完全被毁。可以肯定,灾区重建中大部分项目的建设资金要来自各级政府财政,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政府办公机构和各种事业单位等等。但还有很多商业性设施需要经营者筹资建设,政府应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打通融资渠道。恢复当地的经济活力,急需制定鼓励社会共同参与的招投融资模式和政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重建任务最重的地方集中在中小城镇,而不是以往招商引资的重地----大城市。所以需要探索一套适合中小城镇的招商引资模式,借重建机会,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规划,实现当地经济的产业升级。

  建言4:立足当地发展经济,领进门,陪一程

  虽然一些传统产业受到破坏,但灾区当地仍有一些资源可供利用。比如绵竹地区的年画,其他地区的一些手工艺品等等。但是如果想让这些传统工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则需要一是专业人员帮助设计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形式,对原有工艺进行一定的包装再造,赋予更高的商品附加价值,二是对当地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三是有一些人帮助打开外部市场,为当地产品找到外部销路。这一套发展道路,我们称之为,领进门,陪一程。

  建言5:小额启动资金,帮助有技能居民生产自救

  我们注意到在灾区,有两类人他们有自立的能力,一类是有土地也有劳动力的农民,另一类是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小本生意人,他们对未来有一定的信心,也愿意通过自己劳动实现自立,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启动资金,比如买化肥、粮种、进货的资金。这种资金需求额度不大,一般以数千到一两万元为限,需要的时间也不长,一般以一两个经营周期为限。

  建言6:人才中介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一条龙服务

  由于一些传统产业受损,很多灾区居民不可能再依靠以往的技能或资源就业,比如一些企业的工人、原来靠旅游业生存的人,他们必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但是学什么?学了以后的出路在哪里?这对于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特别是一部分人还需要考虑到外省市去就业,是一个很困难的抉择。为了减少流动的盲目性,非常需要中介服务机构的牵线搭桥,提供一条龙式的培训、上岗服务。即使是在当地开展以工代赈式的劳动就业,也需要一些中介机构从中进行招募、培训和管理。以目前的建过渡性住房工作而言,工作量其实非常大,需要一些劳动力加入,但作为建房的一方,没有精力组织和管理一个个个体的参与者。而作为劳动力的一方,不少受灾群众向我们的项目组人员反应很无聊,愿意去做志愿者、做一些事,但又不可能到处去问哪里需要人。可以看到,这中间缺少的就是中介机构。另外,我们在访问中也了解到,不少灾民非常担心这些中介机构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担心外出打工被骗。所以借助市场机制外,政府劳动部门如何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认证也是需要考虑的工作。而与外省市间的劳务输出最好由两市政府部门实行对口支援,纳入目前的对口支援体系,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具体操作。

  建言7:为残疾人士创造友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加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有专业人士根据以往地震伤亡人数估计本次地震将造成14.5万人轻微伤残,8.3万人中等伤残,3.1万人严重伤残。地震造成的伤残人士的问题不仅是他们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从规模上也构成了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从社会层面去考虑这个问题。这一社会问题至少意味着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他们日常的生活问题,一个是他们长远的发展问题。对于这些残疾人群,未来重建规划中所有城市公共设施都需要考虑残疾人群体的使用需要,比如公共交通车辆、道路、卫生间等等的设计。而说到他们长远的发展问题,每个个体自身的努力是一个方面,成就他们的人生还需要社会为他们创造更加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目前,残疾人士在受教育和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显在的和潜隐的不平等,如果社会不真正为他们敞开大门,他们燃起的希望之火必将遭遇冰冷的现实。因此,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怀光靠几次慰问、几句鼓励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在建造这个城市和制定政策的时候真正地把他们当成我们的兄弟姐妹,想他们之所需,真正地接纳他们,而不是在他们每天行走的道路上和人生的道路上设置这样那样的屏障。

  附表 按过去地震伤亡人数估计值核心区域受灾人口中伤残情况预计(万人)



  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2008年05月30日16:25

  建言8:根据家庭结构、伤亡情况制定组合性的安置政策

  调查数据显示,对灾后的财产和住房补偿的关注度仅次于对日常生活保障的关注度列在灾区居民目前最担心的事情的第二位,访问中大多数人对现行政策表示理解和接受,但目前“一刀切”式的房屋损失补偿政策还需要一些组合政策。比如我们在访问中就接触到一些位于旅游区的居民,原来主要依靠房屋出租为生,房屋不仅是其栖身之处,也是生活来源。而地震又使家庭劳动力减员,原有的老人和新出现的伤殘家庭成员都需要抚养,现有的房屋损失补偿政策只能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而老人及伤残家庭成员的抚养问题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政策另案解决,他们的情绪反应很激烈,会迁怒于房屋补偿政策。

  建言9:展开专项志愿服务,解决巨大的心理救助人员缺口,提供多层次、主动式、长期的心理干预服务

  本次调查显示近7成受访者有强烈的压力感,3成受访者需要心理疏导缓解抑郁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且灾后心理重建不仅仅局限于灾区的民众,还包括非灾区普通人群和参与救灾的人员,如士兵、警察、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还有,这种心理重建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数年甚至十到二十年的投入。如何解决巨大的心理救助人员缺口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据专家介绍经过一定的心理干预训练,自身有成熟稳定的心理特性和一定的沟通能力的人员,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可以担当普通的心理干预工作。因此组织和招募、培训大量的个人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比较高的志愿者,比如在成都、重庆以及昆明、西安,包括京、沪、穗、深的高校教师、机关干部、白领中招募志愿者,展开专项的接力式的志愿服务是可供考虑的解决方案。

  另外,本次调查数据证明心理援助客观需要和主观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很多经测试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受访者自己并没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需求。而我们在帐篷安置点的访问中看到,一些专业心理干预人员在安置点开设了专门的服务站,但基本无人上门求助。其实心理干预,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式的服务,帮助受灾群众倾诉,恢复社会交往能力。所以未来最有效的服务模式的探索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如何利用有限的专业资源,发挥大量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的力量,根据心理问题发展的规律,为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主动式、长期心理重建服务。

  建言10:在全国开展全民危机意识和防灾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模拟演练

  这次地震为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网络、电视、报纸都在介绍地震逃生知识,普通居民这方面的学习意愿明显提升。本次调查显示,灾区居民之前的地震逃生知识有限,超过六成的人 “不太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地震逃生、救援等方面的知识,成年人较学生问题更严重,且大多数通过日常谈论、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非正式宣教渠道获得。利用这次地震的警示作用,及时开展有关危机意识和防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是一次很好的提高全民应急能力的机会。世界各国的灾害救助规律都说明,第一时间的自救和互救是挽救生命与减少损失的最佳方法。

  灾害防护、救助知识的宣传普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属于纯公共产品,政府在宣传普及工作中应发挥主体作用,向公众提供规范、系统的知识。在传播时,要积极发挥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大众媒体的作用,组合成立体的宣传网络,重视新兴媒体也强调传统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等渠道,强调全民教育,特别关注低学历、弱势群体、36-55岁社会中坚力量,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公务员群体的覆盖效果。在继续发挥学校教育作用的同时,开拓社会化教育的管道。

  防灾应急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不仅仅是个体的行动,更是集体性事件。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比如鼓励每个组织、机构都制定自己的应急预案,每年进行固定的模拟演练,提高个人和组织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特别感谢: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本次调查提供了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应急研究基地为本次调查的应急管理部分提供了专业意见;
  美国国际整体暨自然医学学会为本次调查提供了灾后心理测量及数据解释方面的专业支持。
返回】     【关闭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