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免费报告
新金融时代银行业的个人客户策略
报告出处:零点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1日 10:45
  2006年,注定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宏观上,政府监管政策开始放宽,金融创新得到进一步鼓励,知识产权保护受到更加重视,混业经营之路日渐清晰,银行开始开拓其他业务;行业层面,银行业按照WTO的协议如期开放,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大举布点,内外资银行虽然没有开始正面的直接冲突,但火药味已然十足;微观层面,中国的银行业开始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途径,为其公司治理结构、业务模式、盈利能力、融资途径等方面的提升都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向国际化的企业管理机制接轨。这一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中国银行业来说,2006年注定不平凡。
时光进入2007年,这个年度,被我们冠以 “金融元年”的头衔,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新金融时代”。在这个时代,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日渐完善,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逐鹿中华,各领风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竞争格局下,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必须重新审视银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多角度捕捉客户的深度需求和情感满足,有效利用和整合各自的先发优势与现有资源,提出针对性的个人客户策略,争取和保留更多的客户资源,从而保证自身在新金融时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纷繁复杂:新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四大特征


  宏观环境变化,银行的业务、客户和资金开始三向分流。首先,目前银行的个人业务,还主要集中在存款方面,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的说法,我国目前的个人银行服务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存款市场发达,但贷款市场不足,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不足,缺乏为弱势群体提供贷款的有效机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个人贷款业务将逐渐与国际接轨,银行个人业务开始分化,贷款业务日渐增加。第二,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与布点,外资银行开始逐渐分食国内客户,特别是国内高端客户,银行个人客户开始分流,从以前的内资银行流向外资银行。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的中文网站(FT中文网)对该网站中高端商务人士展开的理财需求调查结果显示,39%的中国商务人士有更换到其他银行的意愿,30%的中国商务人士打算更换到外资银行,分流趋势非常明显。第三,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增加,随时可能向其他高收益的金融市场转移。特别是在低利息时代,银行资金很可能向投资收益更高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转移。同时,随着监管机构对混业经营的放宽,银行逐渐涉足证券业务,降低了资金从银行向股票市场转移的交易成本,加大了银行资金向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其他金融市场分流的可能。

  银行业的行业属性略显变化,产品属性加强,服务开始以产品为导向。我们知道,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其产品属性都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有的行业甚至可以只有产品,不需要服务。这就构成了这两个产业与服务业的差别,但并不是说服务业就只需要服务,不需要产品。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银行业内在的众多服务业将逐渐脱离以往单纯服务的概念,银行不再是以前老百姓排队存钱、取钱的地方了,银行也不再是几个服务人员在那里不停地数钞票,这种单一的服务性概念和服务模式已经不代表如今的银行业。现在的银行业,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对金融创新的保护,产品创新、开发和推广的节奏加快,周期缩短,产品逐渐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核心,产品创新成为银行发展的源动力,服务开始以产品为导向。

  个人客户的专业性逐渐提升,行业的“非排他性”向银行提出更大挑战。银行业的客户不同于很多其他服务行业的客户,客户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同时跟多家银行打交道,并习惯于将不同银行进行对比,这使得他们更具有挑剔性。某一银行的客户,可能同时还是其他银行的客户,即客户在选择银行服务,或者同一类银行产品时,不具有排他性。据统计,欧美成熟的金融市场,某一个银行客户可能同时跟多达5家的银行有业务关系,购买他们的服务。这与电信行业不同,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手机一旦用的是中国移动的卡,那么就很难再是中国联通的卡,这中间的转换成本,就导致了一定的排他性。而银行业却与此不同,它特有的非排他性,却给银行提出了严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挑战就更加明显。某个客户跟不同银行打交道时,会对相关的服务环节和产品细节进行直接对比,客户获得的信息可能比银行工作人员还要广泛,使得他们的专业性认知更加深入。这就要求银行的业务人员必须始终表现得非常专业,否则,客户很可能随时离你而去,完全抛弃你,投向竞争对手的怀抱。

  以财富为根本、以信用为基础的银行业,个人客户对信誉和专业性的要求更加苛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是纯粹以货币财富为载体的,货币财富与诸如汽车、房地产等不动产财富有所差异,其敏感性、私秘性、价值属性都非常明显。这种货币背景下的交易或代理关系,自然催生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用体系,成为银行与客户之间合作的基础。客户进行存款或委托理财时,银行向客户提供信用,同时客户对银行表示信任,从而实现交易的完成。银行业的这种“货币财富”属性和“信用”属性,也导致银行与客户进行首次接触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银行必须显得非常专业、非常负责任、非常值得信任等,这直接关系到彼此合作的成功率,对于高端客户,这个现象更加明显。

  《英国金融时报》的中文网站(FT中文网)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说法。调研结果表明,高端人士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最看重的因素是理财机构要信誉好,值得信赖;其次才是期望理财产品收益高;再次是希望有专业化的理财人员和管理,以及希望理财风险低、安全,并得到高质量的服务。这五大要素受关注的程度依次如下:“信誉好,值得信赖”是59%的高端人士关注的焦点;“收益高”有54%的人考虑;“专业化的人员和管理”有45%的人看重;“风险低,安全”有30%的人会为之担忧;23%的人则注重“高质量的服务”。可见,高端人士最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理财产品本身有多么的优秀,信誉好、值得信赖是理财产品最能吸引他们的地方,同时理财的专业性也非常重要。在这些方面,外资银行要远比内资银行做得更好。例如,对于高端客户,花旗银行的《花旗财富贵宾专刊》被很多专业人士奉为重要参考,这就体现了银行值得信赖以及专业化的形象,无疑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汇丰银行在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的户外广告打出“全球金融、本地智慧”的本土化国际银行形象等等,他们在专业性的表现手法上,已经非常成熟。


  与时俱进:银行个人客户需求特点的时代变迁


  追求收益始终是客户需求的核心。追求收益,即资金的供需双方通过银行这个交易市场,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取各自收益的最大化。对于存款用户来说,他们牺牲自身资金的时间成本,获取银行的利息,利息便构成了这部分收益,这是客户最根本的追求。自从银行业诞生以来,便是如此。甚至可以说,银行业的诞生和发展都根源于此,早先由于部分人拥有富裕资金,有的人却需要资金,银行便成为供需双方交易的市场,供需双方在这里相互交换资金的使用权,获得使用权的一方,向出让使用权的一方,支付一定的报酬,这个报酬就是上边说到的利息。银行业正是在这种资金供需双方双赢的格局下诞生的。所以,银行业诞生于此,发展于此,将来也必然如此,银行在其产品发展、客户开拓,都必须重视客户的这一核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出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个人服务。

  规避风险的客户需求由弱到强,再到普及。以前,老百姓普遍流传的一句话,钱放在银行总比放在自己家里安全,这种追求安全性的心理,实际上就构成了风险规避的需求取向。风险规避是在银行业普及之后才出现的,也只有银行网点众多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这可以从两个层面的现象来进行解释。纵向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我国改革开放前期,银行业不发达,银行网点有限,银行也因此是大众的一个神坛,都敬而远之,有银行存款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如今,几乎每个城市家庭、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个或者多个银行账户,有余钱就放到银行已经是一件潜意识的事情,与收益无关,更多与风险有关。从另一个维度,地域上来看,在现在银行网点还不太发达的地区,很多老百姓有钱了,还是把钱放在家里,没有放在银行里的意识,这就使得我们常听说谁家的钱被老鼠咬了故事。其实,把钱放在银行里边,所规避的风险,无非就是诸如被老鼠咬的这种不确定性,而把钱放在银行,就可以凭借一纸存折,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随时可以支取的去确定性,从而实现了规避风险的功能。随着银行从城市到农村的普及,储蓄观念的提升,这种规避风险的概念已经相当普及。

  追求便捷性的客户需求逐渐突出。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山西钱庄的银票就可以在很多地方使用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曾以“天下第一号”、“汇遍天下”而举世闻名,这种银票的货币属性,其实更多体现了它的便捷性。如今,人们刷卡消费,无论刷的是借记卡还是信用卡,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消除了携带大量现金的烦恼。同时,用户还可以异地消费、异地取款和转账等功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信息化的成熟,如今通过银行账户,还可以实现网上购物、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功能,这些便利性都是时代不断发展所催生的产物。随着金融体系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便捷性在银行服务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突出,应用的领域也会更加广泛。

  人文性的客户需求概念开始出现。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客户逐渐增加对人文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银行业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吸相关的研究和布局,在服务空间、服务时间、服务态度等多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满足。目前,有些银行为VIP客户提供专门通道,虽然为优质客户提供了一些便捷与关心,但可能从另一个层面损坏了其他普通客户的情感,而他们中不乏实际的或者潜在的优质客户。所以,银行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全盘考虑,权衡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实现人文供给和情感关怀的最大化。招商银行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从早期的提供座椅、提供杂志,到后期提供饮料等,都在逐渐强化自身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


  时代背景下银行的个人客户策略


  新金融时代背景下,银行业呈现了诸多特点,其他金融市场的完善、投资工具的健全,对银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客户服务模式和要求也对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金融的普及,客户专业性的提升,客户对银行业的需求不断变化,需求特点向多元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根据银行业的这些新特征,以及个人客户目前的需求表象,银行在新金融时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自己的个人客户策略,提高自身在个人客户服务方面的竞争力。

  抓住“20%”的客户,创造“80%”的收益。“二八定律”是各个行业都比较普遍的客户管理准则,在银行业显得更加突出,即20%的优质客户为银行带来了80%%的收益。实际上,研究表明,国外先进银行的客户中,16%的客户就可以为银行创造105%的利润,56%的客户只创造18%的利润贡献,而另有28%的客户则会给银行带来22%的净亏损。所以,“二八定律”在银行的效果更加突出,更应该值得重视。这一法则看似简单,但银行在执行时可能面临很多困难,关键谁是那20%的优质客户,如何进行区分。这个优质客户群体,不同银行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银行针对自己的特点、优势和资源,挖掘自身的这20%优质客户。目前,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大量的“死帐户”,这些“死帐户”里的存款很低,多数低于1000元,甚至存在很多“1元”帐户,这些帐户的维护成本与其他高额帐户的维护成本是一样的,所以银行必须对这些帐户进行瘦身,可以通过差别定价、收取帐户管理费用等方式来进行管理。同时,突出和重视少量的优质客户,保证收益源。

  新客户开发成本较高,保留现有客户是上策。银行业吸引新客户的成本远高于维系现有客户的成本,所以,现有客户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源,银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维护。研究表明,公司只要降低5%的顾客流失率,就能增加25%-85%的利润,同时一旦某个客户离开一家银行,以后再选择这家银行的可能性不到10%,可见保留现有客户多么重要。目前,国内各大银行在客户服务上的差异性不明显,服务态度尽管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不足,排队时间长就是一个很难容忍的问题。根据数据,一般每个客户排队的容忍时间是3分钟,但很多银行排队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这个时间,有的可能需要半个小时。如此服务,一旦市场化完善,客户选择面提升,又如何维护现有客户呢?所以银行必须定期进行客户满意调查,把握客户满意趋向,并对客户需求进行合理弥补,提升现有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弱化“银行”的概念,强化“金融”的概念。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混业经营乃大势所趋。2006年,建信基金、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等三家首批银行系基金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今年银行系基金公司还将扩容,银行系保险公司也开始出现。2007年,各大银行必然会借助其雄厚资本以及大规模的网络、客户资源,大举进入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为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增加了筹码,银行可以与保险、股票、外汇等金融市场开始融合,经营主体开始单一化。所以,随着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作为资金输送的重要渠道,已经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银行在为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将不再考虑单一的银行储蓄和贷款服务,将更多考虑客户对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并如何将这一需求有效地通过银行的方式和平台进行实现。所以,如今的银行服务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中心,银行的服务意识也必须放大到整个金融行业,而非以往单一的银行概念。只有如此,才能适应金融需求更加广泛的客户需要。

  重构客户细分的“价值”属性,强化客户细分的“人文”概念。目前各大银行的个人客户分类基本上是按照价值来划分的。比如,建设银行的个人客户分类,就按照存款和各种贷款等一个人的财富,划分为富裕客户,大众客户和一般客户。有的银行直接按照额度来划分,比如高于1万元的为大客户,低于1万元的为普通客户。这种静态的、以财富为单一指标的划分方法缺乏长远的战略远光,银行需要在考虑这种价值的时候,引入动态的观念,考虑客户的长期“价值”,将长期价值进行“折现”,这种折现后的客户价值更具有参考意义。很多个人客户刚开始工作,对银行的贡献度自然不会太大,但他们未来的潜力很大,所以银行需要从“早”抓起。此外,银行客户服务的核心是保证客户满意,而客户满意是一个心理因素,更多偏重情感诉求。银行可以研究客户对等待的容忍程度,对传统购买渠道的认同度,通过信用卡消费记录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等,从而以此建立客户人文评价的体系,度量客户的人文特征,作为客户细分的一个依据,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满足目标客户的需要。

  打破“单一化”的复制模式,构建“差异化”的创新体系。目前,内资银行产品研发以单一产品为主,量身定做能力较差,同时各家银行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较小。尽管银行服务需要以产品为中心,但目前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以“产品”为选择标准的比例还很小。由于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一项新产品推出后,很快就有其他银行模仿跟进。国外银行在量身定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高端客户竞争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无论在海外或国内,汇丰都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切实的理财方案,还包括优先预订体育盛事、音乐会、舞台剧的贵宾坐席,安排高尔夫球场地等。然而,内资银行提供差异化产品却屈指可数,且主要局限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至今尚未涉足。2004年招商银行推出的个人账户管理平台“财富账户”,算是个人客户领域差异化的领跑者。随着政府对金融产品政策的保护,以及外资银行的刺激,内资银行需要针对自身目标客户的特点,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产品,这种差异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自身的金融产品,从而形成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返回】     【关闭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