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今年2月份正式启动了“22日让座日”活动,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奖惩措施来推动“传统美德”的生长;有网友在网上曝光公交车上没给孕妇让座的年轻人照片,呼吁大家都来“谴责”这种行为,但帖子公开后并没有引来一边倒的“鄙视”,反而引出了一番思考与辩论。当“让座”成为一个问题,这是否标志着“传统美德”有了危机,道德失落感也随之而来了呢?
零点调查&指标数据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2.9%的受访者表示,乘坐公交车时多数人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没有让座者的最主要原因是身体状况不好(54.4%);有五成以上的居民相信为让座设奖能够促进主动让座的良好风气;“主动为老幼病残孕让座是传统美德”的观点得到了96.4%人的认同。
本次调查在2008年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7个城市1883名18岁至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23%。
多数人会主动给有需求者让座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车上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也是这种道德的一种具体表现。被曝光的“不尊老爱幼”行为似乎在变多,那么现实情况是否如此呢?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2.9%的受访者表示其在平日乘坐公交车时看到“多数人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另有28.6%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售票员要求,多数人会给老幼病残孕让座”,认为“即使售票员要求,也很少有人让座”的受访者只占到6.8%。
身体不适是没有让座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在短途舒适的乘车环境下,也许让座只是“举手之劳”,既能表达善意又能收获感谢,何乐而不为呢?在本次调查中,分别有54.4%和32.8%的受访者表示其曾经没有让座的原因是“太累了或身体不舒服”及“路程太远”。当车内拥挤座位稀缺,对车程较远又辛劳一天的年轻人来说,让座的动力必然会减弱。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被让座者的态度”也成为影响让座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有12.9%的受访者表示“被让座者的态度不好就不想让”。让座不是义务,主动让座体现的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被让座者一句礼貌的道谢更能促使这种美德在人与人之间快乐地传递。
注:本题为多选题,所有应答之和大于百分之百。
资料来源:零点调查&指标数据于2008年5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的共1833名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
为“让座”设奖让人喜忧参半
为鼓励人们让座,在宁波等城市给让座者发放“爱心卡”,集齐一定数量的“爱心卡”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让座”设奖的做法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金钱对道德的妥协,如果道德与金钱搭上边,是否会违反了道德的本意?
在本次调查中,有五成以上的居民相信为让座设奖“能够促进人们主动让座,形成良好风气”;同时有16.6%的居民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怕被误会是为了奖励才让座,很多人反而不想让座了”。可见,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人们让座的做法让人喜忧参半,奖励只是一种手段,形成能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大环境才是根本。
不同城市的居民对为“让座”设奖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西安和武汉两地分别有76.5%和68.7%的受访者认为此举“能促使人们主动让座,形成良好的风气”;而广州、沈阳两市均有四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此举“对促进人们主动让座的作用不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成都和广州两地的居民对“由于怕被误会是为了奖励,反而不想让座”的观点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更为认同(分别为27.7%和27.8%)。
资料来源:零点调查&指标数据于2008年5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 西安7个城市的共1833名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
本次调查中96.4%居民认同“主动为老幼病残孕让座是传统美德”;同时也有85.1%表示“年轻人很累情况下没有让座也可以理解”。公众对让座问题相对理性,在提倡传统美德的同时应酌情对待“让座”问题。解决“让座”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提供充裕的公交资源以便让人们的出行变得舒适;另一方面,社会也应在群体的和谐共处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以在群体的融合中顺利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