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免费报告
灾区居民呈现积极感受,期待灾后重建体现精细服务
报告出处:零点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26日 11:36
  9月18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发布了 “5.12地震灾区居民生活监测”二期结果。本期监测结果表明:目前灾区居民积极情绪占主导,对于重建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多主体多层次经济重建模式下的重建信心进一步加强,但对于今后具体工作中的精细化服务有着较高期待。根据对灾区居民的需求调查以及零点研究人员实地走访所了解到的信息,对于今后重建工作我们列出了如下六条建言:

  建言一:“双管齐下”改善干群关系,救灾物资发放的制度化建设是润滑剂

  灾区群众对中央政府、NGO组织、兄弟省市政府在前一阶段重建工作中的表现给予了较高评价(4级量表评定下分别为3.78、3.53、3.45分);而对本省地方政府、乡镇及居委等基层组织的评价相对较低(分别为2.97、2.71分)。具体来看,老百姓对于前一阶段基层干部几项具体工作(板房分配、药品分发、生活补助发放)的结果满意度和过程透明度的评价并不低(均在2.8分以上,最高达3.03分),但对于他们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的评价则相对较低(公正廉洁性和以身作则两项分别仅获2.54分和2.58分)。

  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也听取了基层干部的“心声”。一方面,他们承认自身能力和工作方式中确实存在尚需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及到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客观困难,比如捐赠物资发放的非制度化,不同援助主体投入力度上的差异化,均会导致不同安置点群众间互相比较后出现不平衡心理,而这种不平衡感往往会归咎于直接执行此项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其干部。

  实际受益感能满足利益要求,但基层干部过程管理能力不足,而救灾物资发放非制度化和对口援助投入力度差异化更放大了这种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灾区居民的不公平感。改善干群,既需要基层组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改进工作方式;也需要灾区群众对基层组织的工作有更多理解和更合理期待。而救灾物资发放的制度化既是救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良好干群关系的润滑剂。

  建言二:板房生活不是短期行为,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和文体娱乐设施要完善

  经过近三个月的重建,灾区群众各方面条件均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住房条件。当被问及“哪一方面改善最显著”时,住房条件以42.5%的提及率位列第一。而问及“目前最需要改善的方面”时,住房条件以38.9%的提及率依然位列第一。安置阶段快速搭建大量板房,有效解决了灾区居民的暂时居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群众需求的变化,目前板房在舒适性、便利性、人性化等方面均难以满足群众需求:54.4%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完善板房区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如洗浴场所、厕所、厨房等;26.1%的人希望板房面积能再大一些;20.8%群众认为当前板房内部布局不合理,没有任何隔断,即便是一家人同住也存在诸多不便;还有13.1%群众希望周边能有一些文体娱乐设施设备。

  由于板房建设主要采取对口援助方式,不同援建单位投入力度不同,不同安置小区间在板房质量、面积、周边配套设施方面均存在差异。由于工期紧张,板房设计中存在诸多考虑不周全之处,比如忽略了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屋檐普遍设计过短,雨天防雨功能差等,部分小区对此已追加投资做了改进,漏雨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板房面积和内部结构难以统一再做调整,但是,由于板房生活不是短期行为,板房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和文体娱乐设施却需要,也应该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安县政府规划,力争农村居民在2009年年底进入永久性住房,而城镇居民住进永久性住房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建言三:城镇居民急盼住房补偿政策出台,农村需要配套措施解决建房资金缺口问题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固有情结。什么时候能住进永久性住房是灾区群众目前最关注的问题(77.2%),也是他们认为生活恢复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62.6%)。目前农村居民住房补偿政策已明确(2万元/每户),但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建房资金缺口很大。而针对城镇居民的住房补偿政策尚未出台,这成为城镇居民目前最大的忧虑所在。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此暂时放弃外出务工,因为他们担心如果在遥远城市打工,一旦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他们来不及做出最快反应。关于补偿方式的种种猜测和不安情绪在民间流传,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心理压力很大。城镇居民急盼政府在系统考虑之后尽快出台住房补偿政策;农村居民需要其它相应配套措施以帮助他们尽快解决建房资金缺口问题。

  建言四:需要多主体协作的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以解决就业能力适应问题

  本次调查特意考察了18-55岁灾区群众的就业情况,高达52%的人表示目前没有工作,41.4%的人开始从事以前的工作,6.5%的人找到了新工作。此年龄段群体目前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首先是住进永久性住房(77.2%),其次就是希望得到工作机会(48.3%)。

  灾区就业工作新老问题并存。虽然在各个板房安置区均张贴有企业招工简章,但招工对象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针对年龄偏大群体的招工缺位;在对口地区就业援助中存在生活适应困难问题,比如安县对口援助地区是辽宁,虽然招聘条件优越,但当地居民对于是否能适应北方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心存疑虑;另有部分劳动力因住房补偿政策未明确而不愿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劳务输出量和就业比例;灾后大规模建设导致建筑行业技工稀缺,建筑小工日工资几乎是震前2倍,但还存在用人缺口。解决就业问题,一是创造就业岗位,一是就业能力再塑造和适应问题,后一点对于灾区就业工作尤为重要。由于灾后经济发展模式与灾前有所不同,旅游产业、建筑行业以及其它地区资源优势(如年画、刺绣等)方面,均会存在较大用工需求。因此,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相当必要,而政府部门、NGO组织、用工企业等均可作为提供就业培训的主体。灾区居民也明确提出了这一需求,在“目前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和“希望居住小区组织何种活动”中,分别有21.1%和27.6%的群众提到了就业技能培训。

  建言五:虽然积极情绪占主导,但部分群众无聊/不知所措/不再受关注等心态要受关注

  目前灾区居民积极情绪占主导,与应激阶段相比,各种正向情感体验增强。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群众出现无聊/迷茫/不知所措等心理,甚至产生“不再受关注”的失落感。如果将主要是负向情绪体验者界定为心理援助实际需要者,目前阶段该群体比例26.9%,较应激阶段的67.1%有大幅下降。心理援助客观需要与主观需求间仍有一定落差:有26.9%的实际需要者,但仅有16.9%群众认为自己需要心理援助,而在前期阶段接受过心理援助者比例仅有7.9%。根据灾难心理发展规律,灾后三个月往往进入不应期,此阶段恐惧、悲痛等高强度应激性情感反应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助、迷茫、不知所措等弥散性悲观情感体验,并且随着救灾人员大规模撤离和社会关注度下降,受灾群众易产生“被遗弃”感,从而加剧孤独无助感。在首期监测结果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探索有效心理援助服务模式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专业资源,根据灾后心理问题发展规律,为灾区居民提供长期心理援助服务,依然是灾后重建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建言六:在灾后重建系统工作中,非政府组织可发挥重要的拾遗补漏作用

  有人说,四川是中国NGO首次接受大检阅的场地,此次震灾将是中国NGO组织发展的催化剂。众多NGO组织在震灾中的表现得到了灾区人民的信任和认可,灾区群众对于NGO组织在公民社会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本次调查中,受访民众认为政府组织应该在住房安置(86.4%)、补助金(78.4%)和物资发放(67.5%)、基础设施建设(65.9%)、医疗(62.5%)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但在以下方面,NGO组织可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生态环境保护(35.6%)、组织文体娱乐活动(34.4%)、提供心理辅导(34.1%)、宣传卫生防疫知识(33.5%)、提供就业技能培训(29.8%)、组织招聘会(29.6%)、提供就业指导(29.5%)。

  当然,目前阶段中国NGO自身的财力、人力、知识能力仍然薄弱,工作效率、效果和透明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它们所面临的法律困境依旧。但是,经过此次震灾,NGO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不再陌生,它们应该发挥、可以发挥的作用开始被关注,相信中国NGO在震灾中的表现只是开始,远不是结束。

  在应激阶段,灾区居民对于灾后生活恢复普遍存在过度乐观倾向,近半数受灾群众(46%)预计半年内即可恢复正常生活。经过近3个月的重建期,灾区群众对于重建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理性认识,超过半数(52.3%)群众预计恢复正常生活需要2年以上时间;同时对于政府重建工作保持高度信心(53.3%非常有信心,40.9%比较有信心)。我们相信,灾区居民当前阶段对重建工作的理性认识和高度信心,既是对政府前期工作的直接肯定,更是今后重建工作持续动力的源泉。

  技术说明:本次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08年8月2日至6日在成都、绵阳、都江堰、彭州、安县和绵竹6个地区,针对784名受灾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访问。其中包括122名10至17岁的未成年受灾居民,662名18岁及以上的成年受灾居民。

  特别感谢: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本次调查提供了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应急研究基地为本次调查的应急管理部分提供了专业意见。
返回】     【关闭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