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3see网首页  >>  免费报告
中联重科收购CIFA,“大劈叉”还是“大飞跃”?
报告出处:零点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28日 14:57
  6月25日,中联重科发布公告,联合斥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权,成为今年中国制造类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标志。

  针对这个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本次收购,是一个伤筋动骨的“大劈叉”?还是一次实质性的“大飞跃”?“大劈叉”的典型代表是:TCL收购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均以失败告终。“大飞跃”的典型代表是:联想收购IBM,实现了公司的飞跃。

  我们从收购项目的方式、参与者多方的博弈视角、本次收购的财务价值出发,分析本次收购的战略、市场、技术、品牌、成本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中联重科实现“大飞跃”的应对策略。

  一、本次收购方式及参与各方的博弈视角

  1、收购方式,中联重科以贷款为主。6月25日,中联重科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控股子公司中联香港控股公司,由中联香港控股公司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香港特殊目的公司A”)联合共同投资者高盛、曼达林基金和弘毅投资,共同出资2.71亿欧元购买意大利CIFA100%股权。中联实际出资1.62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27亿元)间接控股60%股权;其余三家共持有40%(曼达林持股9.04%,弘毅持股18.04%,高盛持股12.92%)股权,合计投入1.084亿欧元;差额部分1.24亿欧元将由CIFA长期负债解决。三年后,中联可再收购其余股东持有的40%股权。中联重科收购股权所支付的资金约1.6亿欧元,主要通过香港特殊目的公司A向巴克莱银行香港分行借款2亿美元,剩余5000万美元将由公司自有资金支付。
这样的安排,使中联重科的财务负担减到最轻,当然,投资的收益,至少应该高于银行的贷款利息吧!实际上,如果按照07年的静态收益计算,投资收益仅仅6%(投资2.71亿欧元,07年净利润1715万欧元(或872万欧元),投资收益率6.3%(或3.2%),比国内的1年期贷款利率7.47%还要低)。(注:“或”的原因参加财务分析部分)

  2、CIFA的原股东(Magenta基金及两大家族),套现脱身。2006年8月,意大利投资基金Magenta联合其他投资者收购了CIFA72.5%的股份,Magenta以50.72%的股份成为CIFA的最大股东。CIF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urizio Ferrari持有1.78%股份,其余股份则由原来两个家族共同持有。经过对管理层的调整、产品的改进,在07年终于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与收益,这时候突然全部卖出,看中的是CIFA的长期价值吗?肯定不是。

  据有关人士测算,Magenta基金两年前的买入EV/EBITDA为6.7倍,本次中联重科的买入值是9.6倍,两年实现43%的增值收益,在美国爆发次债危机、美欧房地产业开始出现衰退的环境下,能够顺利脱手,应该是一笔不错的生意。

  3、共同投资者高盛、曼达林基金和弘毅投资,如何锁定三年后的收获?按照协议,三年后,中联重科可再收购其余股东持有的40%股权。在他们(持有40%股份)看来,中联重科不但能够在三年内将购买溢价挣回来,还能够实现更大增值,因为在中联重科绝对控股的情况下,其它竞争者高价参股的可能性比较小,中联重科全资控股的动机也不强烈(已经绝对控股了,干吗还要全资呢?除非新CIFA产生的利润绝对高于一般性投资)。看起来,共同投资者对中联重科的经营能力是绝对有信心了!这种信心来自于哪里?从CIFA的经营情况及欧洲市场的发展态势,看不出来。

  所以,不排除一种可能性:在新CIFA公司,共同投资者跟中联重科的管理者制定一个“对赌协议”,在管理者追求个人财富高速扩张的同时,实现共同投资者的超额利润,包括从现在的中联重科给新CIFA输送大量利益。

  4、中联重科,收购式扩张的延续?通过不断的收购实现扩张,是中联重科近几年快速放大的“杀手锏”。自2001年以来,中联重科耗资共计4亿元,陆续收购:英国保路捷、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的环卫机械、浦沅集团的汽车起重机、陕西新黄工的土方机械、湖南车桥厂……尤其是2003年公司通过收购浦沅集团,收入由2003年的11.73亿元跳跃到2004年的33.80亿元,同比增长188.11%。这些连环收购,使得中联重科业务从最初单纯的混凝土机械拓展到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路面机械、土方机械等多个领域,成为目前国内产品链最为完备的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销售收入也从2000年上市当年的2.45亿元提升到2007年的89.73亿元。

  据说,中联重科看好CIFA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国内及国际排名位次(国内第一、国际二)、覆盖欧洲市场、双品牌扩张、技术转移等。

  5、主角CIFA的状况,80年风雨,欧洲第三。1928年,CIFA诞生于意大利米兰。几经周折,后来由两个家族控制了CIFA。

  CIFA在两家族掌舵下缓慢前行。直至2006年8月,被意大利投资基金Magenta联合其他投资者收购控股。之后,聘请职业团队,重建企业架构。“销售和利润都有很好的提升,产品也跟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造型改观,重量减轻,成本降低,技术提高。” 近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市场拓展并增加产品种类,CIFA产品销售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约20%。公司现有900多员工,在意大利设立7个生产基地。

  CIFA主营业务与中联重科相同,在欧洲市场份额第三位。CIFA的主营业务为生产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泵车及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主要销往欧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区。按照CIFA提供的2007年市场份额,它的混凝土搅拌车和混凝土泵送机械车在意大利分别拥有80%和70%的市场份额,在西欧有23%和20%的市场份额,在东欧有15%和20%的市场份额,另外中东市场中也有10%和8%的市场份额。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2006年CIFA在欧洲混凝土泵送机械市场占22.2%的份额,与Schwing公司市场份额相近,Putzmeister公司以33.3%的份额位居第一。按照国内会计政策对CIFA2007年调整后的营业收入为3.04亿欧元,利润3195万元,净利润为1715万欧元。2008年1-4月份CIFAEBIDA增长19%,实现利润2000万欧元左右。(来源:中财网)

  所以,从参与者各方博弈的情况看,CIFA目前经营情况尚可,原股东希望套利脱身,中联重科希望借机扩张,共同投资者希望三年后获取丰厚回报,到底能否实现呢?

  二、本次收购的财务价值

  1、融资成本。正如前面的测算,本次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如果按照07年的静态收益计算,投资2.71亿欧元,07年净利润1715万欧元(或872万欧元),投资收益率仅仅6.3%(或3.2%),比国内的1年期贷款利率7.47%还要低很多,实在不好玩。

  2、本次收购的PB、PE。

  据平安证券有关人士测算,此次收购2007年的PB值高达10倍,PE值高达55倍。

  但是也有国泰君安的业内人士认为,CIFA公司2007年底所有者权益经调整后为6400万欧元,债务1.2亿左右。收购PB相当于5.8倍,而中联重科停牌时PB是8倍左右。CIFA公司2007年净利润按相应会计调整后为1717.4万欧元。收购的市盈率PE按调整后为21.86倍,高于工程机械行业平均水平。

  也有一基金人士也认为,按照中联出资17亿人民币,CIFA去年的利润在8000多万人民币,算下来已经有30倍PE,远高于海外产业6~7倍的PE。

  消息太多,不知哪个是真的!据说,是由于意大利与中国的财务准则不同造成的。按照意大利会计准则,07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72万欧元,而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调整后为1717.4万欧元。意大利的所得税税率高达62.9%。(我不禁纳闷:中国会计能从意大利税务局取钱吗?好像不行吧?!)

  我个人的测算,如果CIFA公司2007年底所有者权益为6400万欧元,净利润为1717万欧元(872万欧元),收购价格2.71亿欧元,则PB应为4.3倍,PE应为15.7倍(或者31.1倍)。还是有点高了呵!

  3、收购EV/EBITDA。

  据称,本次收购中主要采用了“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倍数 ( “EV/EBITDA”)”进行估值。中联重科此次收购CIFA公司的EV/EBITDA为9.6倍。

  平安证券认为: 2006年6月MagentaSGRS.p.A.收购EV/EBITDA为6.7倍,2年后,中联收购CIFA价格明显上升很多,而且这是在美国爆发次债危机、美欧房地产业开始出现衰退的环境中的收购,此时9.6倍的收购价格算是比较高的。

  4、对中联重科每股收益的增厚。

  兴业证券朱学东分析师认为,此次收购,对中联今年的业绩影响不会很大,预计今年下半年,业绩贡献大概在6分钱左右,2009年将会在1毛多。

  申银万国研究员胡丽梅认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收购成功,将可能增厚中联重科每股收益0.20元到0.25元。” 2007年,中联重科每股收益1.75元。

  而我本人认为,如果CIFA的利润没有大幅增长,光融资利息就抵消了投资收益,哪里还有什么每股收益的增长!

  综合融资成本、收购PB、PE、EV/EBITDA估值方法,本次的收购价格确实高了一些,要想实现盈利,净利润的超高速增长是唯一的出路。

  三、中联重科“大飞跃”的策略重点

  应该说,中联重科对本次收购还是抱有巨大的期望的,不论在战略、技术、市场、品牌、成本等方面,还是在实际的利益方面。按照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说法:
“并购完成后,在销售网络方面,中联的以国内为主和CIFA的以欧美为主,形成互补;在品牌方面,双品牌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在采购成本方面,二者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在产品技术方面,CIFA可以提高中联的技术水平;在产品制造方面,中联的巨大产能将促进CIFA规模和利润的同步增长。”扳着指头算给记者听。

  1、战略优势。轻松实现“国内第一、国际第二”的规模目标

  齐鲁证券研究员孙绍冰介绍,目前,国内混凝土机械基本为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垄断,两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中联一旦收购成功,除了会超过三一重工而成为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老大,而且在全球市场也直逼行业老大德国的普茨迈斯特(2007年混凝土机械收入约合80多亿元人民币),对于公司进入欧洲市场乃至海外业务开拓也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中联重科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收购CIFA的这一步棋,正好实现了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梦想。

  从总量上实现了排座位的目标,但并不意味着竞争的强势。从一季度报表情况看,中联重科应收账款剧增7亿元、存货剧增7亿元,意味着进入经销渠道的周转铺货和库房存货剧增了14个亿没有卖出去。同时,流动负债剧增17亿元,股东权益比下降到38%。经营现金流净流出6.8亿元。虽然销售收入与利润也大幅增长,但是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风险(应收账款是利润,所以,利润的水分比较大),一旦市场需求发生逆转,企业的财务会突然恶化。

  2、技术获得?不乐观

  按照詹总的说法,在产品技术方面,CIFA可以提高中联的技术水平。

  但是,看一看这段话:“我们刚做混凝土泵车时,上装部分也购买过许多CIFA的产品。”中联重科一生产主管告诉记者。2001年到2003年两年间,中联重科购买了CIFA200台泵车上装,按欧元计价,是4000万欧元。后来中联重科自己研制出上装部分,不再购买CIFA产品。

  再看这一段话:“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CIFA是唯一一家能够全面提供各类混凝土设备的提供商。CIFA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其产品的性价比较高,相对于行业全球冠、亚军普茨迈斯特(Petzmeister)和施维英(Schwing),CIFA产品具有10%-20%的价格优势。”

  这说明,相对于欧洲的竞争品牌,CIFA只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已经不具备对中联重科在技术上的提升空间。

  3、品牌策略,双品牌策略的应用能否成功?

  在品牌方面,中联重科可能将在国际市场同步推广“ZOOMLION”和“CIFA”的双品牌战略,双品牌策略为公司的市场拓展形成合力,给不同偏好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携手抵御竞争风险。

  进行双品牌的规划,我深表赞同,同时希望中联重科能够解决好以下具体问题:

  (1)“ZOOMLION”品牌如何塑造在欧洲市场的定位?

  注册成中国品牌还是意大利品牌?如果是中国品牌,必然存在重新进入各国取得认证和专利壁垒的问题,如果是意大利品牌,如何与“CIFA”形成差异定位?

  塑造为廉价品牌还是具有一定独特内涵的品牌?

  西欧市场与东欧、俄罗斯市场对品牌差异的敏感性如何?针对不同的销售区域,品牌的内涵与产品卖点是否一致或者有什么样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的定位,能否预估出“ZOOMLION”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2)“CIFA”品牌在中国有市场吗?

  或者准确地说,在中国市场,“CIFA”品牌有多大的市场机会?

  哪些客户是“CIFA”品牌的目标客户?

  如何在中国定位“CIFA”品牌的核心价值?

  “CIFA”品牌的产品卖点是怎样的?

  4、国际市场的快速开拓,能否有正确的战略次序?

  通过“CIFA”的国际经销网络,中联重科可以迅速构建起亚欧大陆的市场网络,加快公司服务网点的全球化布局,进入东欧、俄罗斯、印度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还可以节约开拓欧洲市场的高昂费用。

  这确实是本次收购的核心利益。同时,作为中联重科的决策者,还应该重点关注:

  (1)东欧、俄罗斯市场,哪些国家是进入的重点?具有什么样的需求特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贸易金融环境如何?有没有制约因素及可以利用的因素?
  (2)意大利的税收太高了,有没有在其它国家建立工厂的必要性?有没有令人兴奋的投资环境?
  (3)如果要进入印度等区域,从中国和意大利哪个更合适?用哪种名义及方式进入?如何规避风险?
  (4)进入这些梦寐以求的区域之后,除了CIFA原有的经销网络,还能否开拓更多的、更适合当地特点的经销与服务网络?
  (5)当地的金融环境怎样?能否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本环境销售产品?

  2007年中联重科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已达到12%,海外销售将是公司未来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CIFA的主要产品混凝土搅拌车和混凝土泵送机械车在意大利分别拥有80%和70%的市场份额,在西欧有23和20%的市场份额,在东欧有15%和20%的市场份额,另外中东市场中也有10%和8%的市场份额。同时,2005年以来,CIFA在东欧及俄罗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9%。

  如果能够将CIFA在这些区域的销售服务网络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中联重科产品快速地进入国际市场,那么这个收购就是十分合算的。

  5、采购成本与制造成本的降低,对CIFA的贡献及职能转变。

  意大利的采购与制造成本大大高于中国,CIFA被中联重科收购之后,有四种降低成本的方式:

  (1)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压缩成本;
  (2)CIFA可以从中国进口大量零部件与总成以降低成本,甚至在中国制造的“CIFA”品牌产品直接出口到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国家;
  (3)CIFA也可以成为中联重科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组装基地(只付少量的组装费,以合理减免意大利的重税);
  (4)甚至还可以考虑关掉意大利7个生产基地中的几个,将CIFA打造成为中联重科在欧洲的销售服务管理中心。

  综合评价,按照现值计算,中联重科的这笔收购确实有点“贵”了,按照资本市场的习惯估值甚至是“赔”了,好像是个“大劈叉”。但是,如果中联重科能够抓住机会,充分利用CIFA的国际销售服务网络推广“ZOOMLION”品牌,利用中国的低成本降低CIFA的生产成本,协调中国与意大利两个公司的经营职能,就会成为经典的“大飞跃”。
返回】     【关闭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