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免费报告首页
GPS产品前景展望
报告出处:中商情报网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15日 10:40
  2008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外部环境恶化等众多不利因素使得2009年产业前景备受关注。为了更清晰把握2009年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脉络,知名调研机构分析师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对汽车电子产业的专业分析和展望。

  国产汽车电子化进程将在产业风暴中持续深化

  赛迪顾问汽车及半导体业务总监李树翀

  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除产量增加以外,乘用车的产品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而在这轮产品升级过程中,国产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最显著标志。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汽车产量并未突破之前业内普遍预期的千万辆大关,面对可能仍将持续的产业风暴,加上呼之欲出的“费改税”方案,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又将受到哪些影响呢?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可能要稍有放缓,但这场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风暴对汽车电子市场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反之,它还有可能引领汽车电子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

  首先,在如今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势必将越发激烈,汽车厂商除了降价以外,增配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而增配过程中,汽车电子的配备率将大幅度提升。从2008年汽车市场来看,这种“加量不加价”——甚至“加量又减价”的竞争手段已经被众多汽车厂商广泛运用,而随着市场竞争形式日益严峻,更大手笔的“加量”势在必行。

  其次,如果征收“燃油税”,小排量汽车必将成为市场新宠,而针对小排量汽车的升级将成为汽车产业下一个发展重点。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许多中、高端汽车中的电子产品将被移植到小排量汽车中,未来小排量轿车将以完备的电子配置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再次,“燃油税”的征收使得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再一次引起大家关注。多年来,包括奇瑞、比亚迪等本土品牌在内的多家汽车厂商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产品日趋成熟且成本不断下降,混合动力车市场有望在2008年正式规模化启动。在混合动力车中,汽车电子产品的成本比重一般要超过40%,有些甚至要超过60%,混合动力车市场的发展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的新动力。

  综上所述,在这次产业风暴中,单从汽车产量来看,部分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容量增长将有所放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产业风暴有可能成为汽车电子市场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汽车导航产品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IMSResearch的分析师刘凌青

  如果你关心中国车市的话,你会发现现在汽车导航系统已经不仅仅出现在高端轿车的高配车型上。很多售价15万到20万RMB左右的家用车也推出了装载导航系统的导航版。此外,随着大量的媒体宣传以及导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变得更加完善,“开车用导航”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详细分析了中国车载音响,车载DVD和车载导航系统的现状和市场特点后,IMSResearch对这些产品的未来发展做出了预测,并认为车载导航系统会是这三类产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由于前装车载导航系统在排量1.6~2.5L以及>2.5L的车型中的装载比例不断提高,预计到2015年中国前装的车载导航系统销售额将会突破23亿美元。就目前来说,中国前装车载导航系统市场基本上还是被外资品牌所垄断。

  不仅前装市场发展迅猛,后装的汽车导航产品也预计会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不同于前装车载导航系统市场被外商巨头垄断的局面,中国自主品牌在后装汽车导航产品市场中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较为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包括好帮手,天派和华阳等。由于相对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和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的支撑,中国自主品牌后装汽车导航产品的发展势头已经完全盖过了许多知名外资品牌。然而,由于受到便携式导航仪和导航手机的强烈冲击,中国后装汽车导航系统的市场竞争也将更趋激烈。

  总而言之,由于消费者对导航功能的需求已经逐渐被激发,汽车导航产品正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无论是前装还是后装导航系统都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返回】     【关闭
会员公司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